第二十一章 文治(下)(6 / 9)
以为了安抚人心,他才会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再次视察东海的研究机构。
东海太学中的这些研究院,无一例外出自于赵瑜。不过赵瑜一直很小心的控制着自己不要把太多的未来理论和技术暴露出来。他很清楚,科学的发展靠地是体系。靠的是前赴后继的一代代学者。若是贸贸然就把脑海里的东西一股脑的拿出来,那根本就是揠苗助长,对日后华夏的科技发展并无益处。所以赵瑜只写了几本小册子,夹在不同学科搜集来的书籍中,暗暗传了出去。
赵瑜提供给研究院地科学理论其实很浅显,只是算是一些最初步的东西。在数学方面是代数符号,XYZ也好。甲乙丙丁也好,代数符号地出现。使算术变成了数学;理学——赵瑜觉得格物两个字还是留给朱熹好了,而把理学这个词从二程手中拿了过来——是力学三定律和一点光学上的东西;化学方面是元素和原子分子论;生物则是分类学。这些是理论,更是展开进一步研究的工具。
不过,这些科学理论都是他用原发现者的名字传出去的,比如林奈,比如牛顿,并没有窃为己有。赵瑜还记得前世幼时在科普书上看到的一句话——‘科学憎恨权威’。作为一国之君,可算得上是金口玉言,如果他挂了名,恐怕不会有人敢质疑,这对于华夏科学水平的提高并无益处。而且他也不需要多余地光环来妆点自己,一个征服者的称号已经绰绰有余。赵瑜打算让东海的学者们自行去考证,去争论,去驳斥。去采信,然后才会产生更加利于科技进步的研究氛围。
因为同样的理由,除非情况紧急不能耽搁时间,不然赵瑜绝不会对科研方向插上一句嘴,就算因此损失大量金钱和时间也在所不惜,毕竟……失败最能锻炼人。历史证明。不论科学研究的成败与否,都会对科技进步产生正面的影响。就像爱迪生发明电灯时所说,三千多次试验失败就是证明了三千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为此花费的时间和金钱绝没有白费。
经过了近十年地发展,加入研究院的学者、学子数以百计,常年不断的投入终于产生了回报,各种名目的学会社团也自发的组织起来。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接二连三地出现。那种赵瑜和赵文曾经谈论过的威力巨大但实用性仍有待商榷地新式火药便是出自于化学研究院。而在研究物质变化的过程中,粗浅的五行理论已经被抛弃,元素论正式确立了权威的地位。所有的化学院研究者都在为发现新元素而努力。不过其中并非没有谬误。比如化学院依然把水当作一种元素看待,与金、银、铜、铁等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