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文治(下)(5 / 9)
五一十的打听清楚,权衡多时,还是觉得去士官学校最有前途。“虽然大王把军制也改了,原来四级士官变成了四级副尉,铜日标志也没了,士官的军衔变成了用锡做地云朵。不过出来后好歹也能做个队正、排副什么的。日后表现好,往教导队走一遭,未必不能升到副尉、校尉。”
“当兵有什么好的!”王氏急急叫道。“你出征的那几个月,不知我多有担心,每天念佛几千遍,生怕你有个好歹,现在还想把大哥儿往军队里推。照我说,还是去技术学校,去学造船。不用去海外吃卖命饭,又能拿高工钱。听说马老尚书家里的船坊,一个最低一级船大工一年都有三百贯好拿。有这么好的营生,何必去做断头买卖?!”
“你懂什么!头发长见识短!我东海立国以来。历次大战死过几人?!”张大牛立刻骂道。“船大工又有什么好做的?什么东西一多,价钱就贱。丰年的时候。粮价总是最便宜地。别看现在那些船大工能拿三百贯,等到三年之后,马尚书开的造船学校里的学生毕业,你看他们还能不能拿到这么高的工钱?!”
他双目炯炯的盯着长子:“去士官学校,等出来后博个封妻荫子,我和你母亲也能跟着沾光!”
※※※
圆口的玻璃杯中,倒进了半杯蓝色地液体,如大海一般透彻的蓝。一只手拿起一条薄薄的铁片丢进了杯中。
在片刻过后,玻璃杯中的液体便由蓝色逐渐变成了浅绿色,而拿出水的铁片上则泛起了微红的铜色。
“这是什么戏法?”赵文接过铁片,翻来覆去地看着,却看不出个究竟。
“这就是胆水炼铜法的原理!用铁代替了胆水中的铜,铜从水中析出,胆矾就变成了绿矾!”一名化学研究院的学者高声回答着赵文地疑问,“神宗年间,饶州布衣张潜著《浸铜要略》,后由其子献于朝堂。先试行与铅山铜场,十余年后,至哲宗时便传播与天下。现在大宋南方有四分之一地铜是靠胆水与生铁屑炼出来的。不过他们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起我这里,差得太远。”
“麻逸地铜山也是用这种方法炼铜吗?”
“不是!”赵瑜解释道,“麻逸的铜矿不是胆矾矿,直接冶炼更为方便。”他抬头对学者比划了一下,示意他继续演示。
今次他带着赵文来参观刚刚转入新成立的太学中的几个研究院,主要是因为前次他和陈正汇只视察了织造和农学两个研究院,而对化学、理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院过门而不入,让里面的学者大感失望,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