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海军的翅膀(2 / 5)
别是在速度上,单翼机因为自身阻力更小,比多翼机有着天生的优势。另外,全金属结构,半硬壳,硬壳式机体结构的出现,都极大的改变了飞机的面貌。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内,航空作战理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国家都出现了航空理论方面的先驱,也就是如同廖汉翔这类第一批支持航空作战制胜论的军人。唐帝国并不是这场革命的发起者,但也绝不是落后者。从战争爆发前三年开始,唐帝国就一直在努力的提高自己的作战飞机的性能水平,而且从来没有停止过新式飞机的研制与开发工作。随着战争的爆发,唐帝国海军的主力舰毁于一旦,剩下的三艘航母扛起了整个海军的脊梁,并且发动了战略反击,最终不但战胜了日本,而且还证明了一点,那就是航母已经取代了战列舰,成为了海战的绝对阻力!
在此情况下,唐帝国海军航空兵在战机研发方面投入了更为巨大的力量。从“食雀鹰”到“秃鹫”,再到“隼”,唐帝国海军的战斗机不但改变了落后于敌人的局面,而且还在性能上压倒了对手。在轰炸机方面也不例外,可问题是,战争还没有结束,敌人还没有被打败,而且敌人也肯定在研制更好的战机,那么,唐帝国就不能停下新战机的研制工作,海军也需要更好,更先进的战机,以此来战胜敌人!
在“隼”的研制工作结束之后,海军装备技术办公室就向沈飞,哈飞,南飞三家飞机制造厂下达了新的任务书,要求这三架公司拿出新战机的设计方案来,而海军提出的第一份技术要求就是,新的战机必须在性能上比“隼”提高20%以上,另外,还得针对“隼”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重要问题做出适当的改进(比如弹药过少)。
这个任务并不简单,“隼”的极速已经达到了320节,如果提高20%的话,那么就要达到385节,而在海军下达新的技术指标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一种合适的发动机能够提供如此强劲的功率,让战斗机飞得这么快!
当时,沈飞首先提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仍然采用“隼”式战斗机用的发动机,然后全面修改气动布局,增加铝合金的使用量(甚至提出了用新出现的镁铝合金来制造战斗机的主结构),修改战斗机的结构,减轻战斗机的重量,最终达到海军提出的指标要求。不过,这个计划立即就被否决了。一是太轻的战斗机在海军并不太适用,只有陆军才需要重量轻的战斗机。二是成本太贵了,如果增加铝合金的使用量,甚至用镁铝合金来制作战斗机的主结构的话,那么采购一架新式战斗机的价格足够买五架“隼”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