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 戚虎(3 / 5)
后世武将留下一份完整的教材,避免同行走歪路。
他的《纪效新书》从东南剿倭时开始编写,多次自费再版、修改、补充,把他在蓟镇与图门汗作战的心得体会编写在教材里,为后人指明方向。这种工作对他个人没有什么好处,反倒消耗了他大笔资财,但是戚继光依旧坚持为之,所图的是给帝国的领兵将领一份真实指南,保证大家不走错路。所以他的兵法里,并没有阴阳阵等玄学法术(明朝兵法强调玄学,具体可以看茅元仪的兵书),只记载了最为实用平实的练兵、演阵、军规、战法。是一本教人成为合格将领的工具书,而不是指导人怎么战无不胜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屠龙术。
在当下看来,纪效新书还不算十分出名,可是在另一条时空线,纪效新书生命力之顽强,则完爆同时代所有著作。一直到清末曾国藩编练湘军,所用的教材依旧是纪效新书而且还能打胜仗。
北洋将领王怀庆每次提拔部下之前,必将当事人叫来毫无理由一通胖揍,观察对方反应只要没有怨恨不满之色,能给予提升,这依旧是纪效新书的心得。一本兵书能流传这么久依旧发生作用,可知兵书之用。
在战法,戚继光的战术也和普通的九边将领不同。在范进看来,戚继光的战法对自己的好处最小,但是对于国家的好处最大。
自嘉靖年间名将马芳开始,明朝边军作战习惯使用捣巢赶马战术,换句话说是和对手换家。
北虏每次进犯,都必然集结部族精锐出击,老巢的留守力量不强。针对这种情况,明朝边军将领采取的应对方式为留下步兵守卫城池,自己带着亲信家丁以及骑兵直奔草原,去袭击蒙古人的部落。
蒙古人在明朝控制区烧杀抢掠荼毒百姓,他们到草原如法炮制,把留守的老弱妇孺一通杀,割了脑袋报功,顺带点火焚烧草场,掠夺驱赶马群,让蒙古人失去牧场。李成梁的二百年军功第一,是这么刷出来的。毕竟明朝军功只认首级不认其他,不管怎么来的,只要人头砍得多是功劳。
从部落里掠夺的牲畜金银,是捣巢部队的犒赏,女子是赏赐,砍下来的人头是战功。这种行为后来渐渐变成了边将与部下的财源,大家都恨不得年年开战,不管整体战局胜负,自己都有一笔丰厚进账,顺带还能得到朝廷嘉奖。乃至明朝三令五申禁止将领擅开边衅,是防范武将为了个人利益主动制造摩擦,最后让朝廷背锅。
俺答封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手下小部落的头人向俺答诉苦,被明朝这种捣巢赶马搞得无力承受,难以抵御剽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