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 还来得及见一面(一)(7 / 12)
也都清正忠直,勇于进谏。这是一个先天后天条件都近乎十全十美的太子,怎么没有可能成为明主?
可是,李承乾的内心是不安的。他从小被送到李渊那边抚养,加上李建成、李元吉等其他叔伯的孩子,估计有十五个皇孙再加上十六七个小皇子在一处蹦达吵闹,他对这些堂兄堂弟的感情也许比自己的亲兄弟还要深。
但是,那些跟他年龄相近、曾经一同在皇宫大内玩耍过的堂兄弟,一夜之间全都消失了,身边人甚至都不准他再提起那些名字。这就种下了他内心惧怕失宠失势的种子。因为他知道,一旦失势,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他就再没有荣华富贵。
少年的李承乾,贪玩调皮。李承乾一生事迹,他那些”过恶“,真的大多都只是私人品德问题,前期尤其如此,比如奢侈、贪玩、搞同性恋等,其实都不是什么不可救药的大毛病。据说,孩子故意捣蛋淘气的一种原因就是,他们希望借此来吸引父母更多的注意力和爱,然而太宗皇帝对李承乾的叛逆,并没有耐心的疏导,而是严苛的对待儿子,御史也指责太子,朝堂里面的大臣很多都被李泰收买了,他们跳出来落井下石,李承乾能不恐惧吗?
尤其是,在一起调皮捣蛋事件中,李承乾伤了脚,成了跛子。这对于身为骄子的李承乾来说几乎是不能承受之痛。他怕被父亲嫌弃,怕被废掉储君之位,他极度自尊,同时自卑,糅合了恐惧和自卑的他就开始慢慢性情大变。
太宗皇帝在和李承乾在你来我往的拉锯中,双方的火药味渐浓,而嗅觉灵敏的李泰及时凑上来,加深了太宗皇帝对于长子的失望情绪。
反正我儿子多,你承乾不听话不争气,我还有别的儿子,你倒是试着再找个爹给我看看?
太宗皇帝追求完美的倾向是很明显的,他不愿意自己的继承人是个残障人士,再加上之前就了解到的承乾的个人品德问题,换太子的心思就此萌动。
太宗皇帝越是宠爱李泰,越是对李承乾失望,李承乾就越是心慌。
儿子在不安的时候会求助于母亲。长孙皇后贤淑良德,是一个好皇后,可未必是个合格的母亲。她对李承乾这个长子严格要求,却纵容了李泰。在这样的母亲面前,李承乾恐怕有口难开吧。但长孙皇后不是不爱李承乾,她是以皇后的方式来爱她的儿子们。如果长孙皇后寿命延长,我想她应该是不愿意见到李承乾被废的,可惜,长孙皇后英年早逝。李承乾最强有力的保护者消失了,跟父亲的关系又始终不见好转。这种情绪发展到极端,他只能走上最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