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 还来得及见一面(一)(6 / 12)
?
之所以李承乾没有继承帝位,之所以之后的大唐政权持续动荡,短短盛世之后就走向衰落,杜睿认为太宗皇帝要担负很大的责任。这些,都和这一位天可汗有关。
这一位天可汗逼父弑兄,为他的后世子孙树立了一个榜样。
玄武门前,太宗皇帝拿起了屠刀,挥向了李建成、李元吉,他们的直系亲属,也一一被诛灭。李渊丧子丧孙,大恸之下不得不让位。虽然太宗皇帝雄才伟略,比他的兄弟更具才能。但是,他为后世树立的影响就是:太子是什么?太子就是用来推翻的。
从太宗皇帝登基开始一直到安史之乱,大唐的藩王造反、兄弟阋墙、女子夺权可谓层出不穷,政权动荡不安。
太宗皇帝刚即位不久,其他分封到全国各地的李渊的其他儿子们就纷纷扯旗造反。花了四五年时间安定下去了,结果又开始了夺嫡之争。这场夺嫡之争又把其他幸存的藩王、从龙功臣们牵连进去,可谓好大手笔,人头滚滚啊。
到太宗皇帝去世时,李姓藩王幸免于难的仅十剩四五。李治之前,有李承乾、李泰、李恪、李佑、李元景、李元昌之乱,李治之后就被武后篡位,武皇死后,皇权好不容易归于李显,李显这个窝囊废却被老婆女儿谋杀了。
李旦继位,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平衡中战战兢兢做个懦弱皇帝,好不容易传位李隆基,诛灭太平公主,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是十几年后就开始了安史之乱。
这些战乱,太宗皇帝难辞其咎。
封建王朝的储君,一向是立嫡立长为先。乱世立贤,治世立嫡长。这种传统是经历了历史验证以后,被确认为最有利有效的原则而流传下来的。但是太宗皇帝的行为让他的儿子们觉得,太子,就是用来弑杀的。
这就是李承乾悲剧命运的开始。
从史书短短的记载来看,李承乾聪明、能干、贪玩、调皮,不愿受约束,但这无碍于他有潜质成为一代明君。贞观九年李渊驾崩的时候,守丧的太宗皇帝让十八岁的承乾代他处理政务。发现这孩子干得不错后,以后又多次让他监国,也受到大臣们的一致肯定。这说明李承乾是有能力和才情处理政事的,至少比李治果敢。
毕竟,他生在蒸蒸日上国运雄强的唐初治世,他的父亲是正直刚的明君,母亲是明理温婉的贤后,父母感情自始至终牢固稳定,他自己是名份上无可争议的”嫡长子“,从小就被重点培养。当时朝中也是绝对的正臣当道,没有哪位大臣出来跟他做对。父母派到他身边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