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 还来得及见一面(一)(5 / 12)
业然后逐渐失宠,后来准备谋反结果泄露,最后被流放,于两年后死于流放地,享年二十七岁。
不了解内情的也许会以和史书上一样的以一句”承乾悖逆“概括整个事件,但是凡事都内外结合,史家们把责任全推给李承乾是行不通的,史书的如此评价只不过是看他失败,然后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罢了,他父亲弑兄逼父,登上皇位,然而又有几个人敢说他的不是,史书只不过是胜利者书写的产物而已,假如他成功了,当然,有一个如此强大的父亲,他想胜太难了,所以只能说假如他成功了,李承乾自然也可以像他的父亲一样,尽其在史书在美化自己,要知道他父亲首创了皇帝可以参阅史书。
他出生便是承字辈、嫡长子,地位超然,封为太子后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母亲后位稳定,父亲也对他一直不错,就在他谋反泄露的前一年还在劝他,就在他被流放前还专门去看他,再立太子时还反复考虑他的安危。
同样,而对李佑的谋反,太宗皇帝直接赐一杯毒酒了事,一系列的事表明了父亲对他的看重,这也难怪,封建环境下,一般父母都会比较看重长子与幼子。
其实杜睿觉得去解释这样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越来越堕落不是太难的,从八岁被封为太子后,李纲、孔颖达、于志宁、张玄素等一些儒士就走进了他的生活,学习就几乎占据了他生活的所有,开始可能还好,时间长了难免会生厌,加上他还只是个孩子,人的童年和少年都会有好玩的天性,他渐渐的开始好玩,他严格的父亲就开始训斥、不满与失落。
于是让一直想夺嫡的李泰有了机会,流言蜚语也就越来越多,接着他脚跛了、一直支持他继承皇位的母亲又病逝了,而李承乾却在与父亲太宗皇帝对抗,长久不得改善的父子关系使他开始为自己将来做打算,于是产生了宫变的想法。
换位思考,加入父亲总是对你很严、对你喜爱的一切爱好给予磨灭,你自然而然生恨,从而选择与父亲对抗,所以李承乾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前世杜睿在了解了李承乾之后,便想过,假设如果大唐由李承乾继承大统下去,那人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
如果李承乾登基为帝的话,自然也就没有李隆基什么事儿了,没有了李隆基,自然也就没有了安史之乱,大唐之所以衰败,根由都是在于一切在安史之乱,一个强盛的王朝戛然而止,大唐迅速滑向衰落。
如果没有李隆基,大唐会有安史之乱吗?
如果大唐由李承乾继承下去,会不会更加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