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抽出笔,又铺开本:“你说。”(2 / 4)
拉机,最大爬坡度可达30°,但是接近极限的耕作效率还是会明显降低,还有侧翻风险,我们推荐比较高效的坡度还是在25°以下,配合正反双向驾驶功能的话……”
“再有,碎片化太厉害的耕田,肯定还是要处理的,就像是这方案里写的‘小并大、短并长、陡变缓、弯变直’的思路肯定是没问题的,将面积小于0.5亩的地块合并为1-3亩的标准化地块,减少田埂阻隔,拖拉机就能流畅作业。”
“不过……”林巧枝说完,又看向宋莆:“这部分尝试,应该已经能在最先一批购置到拖拉机的生产大队体现出来了吧?”
“嗯,确实是这样,我也是去做数据采集的时候,发现了这些变化,才萌生了这个想法。”宋莆格外坦诚地点头道。
劳动人民的智慧,永远是不可小觑的。
拖拉机到手了,肯定想最大程度把它用上。
这就好像农家小院买了车,想停在院子里,自然而然会把门槛那块高的地方,用水泥砌一个斜坡,让车方便开进开出。
生产大队的拖拉机到了。
那些地块零碎的生产队,看到隔壁生产队用上丘陵拖拉机,三下五除二就把村民要干几个小时、乃至一天的活都干完了,怎么会不心动?
主要也是心里委屈,凭啥隔壁都用上农机了,自己还要跟老黄牛一样闷头傻干?一滴汗摔成八瓣。
“我们也用!”
“不是说咱们的地太碎了,牙缝肉,拖拉机开进来都没地儿施展?”
“那就合拢合拢呗!!原来都是人下地干,一块块的好记工分,当然没人去搭理它,反正都是生产队的地,把中间的田埂给推平了,那些空的地方,就铺些碎石,斜的地方咱们就削一削,不就成了。”
……
生产队员们干得是热火朝天。
虽然不懂技术,但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自然有百般花样、千般想法,总之比原来好使就行。
“这部分的改造,可以总结为缓坡削平和洼地填充?”胡开记边听,边在笔记本上记录道。
“差不多。”林巧枝对这个总结表示认可,宋莆也是点点头。
“我在实际观察中还发现,很多生产队对梯田还做了层级间的优化,每层梯台预留出大概1.5m宽的便道,便于农机通过。”宋莆补充一点,又说,“大多数生产队都能做到通过率100%了。”
他忍不住夸奖:“这款拖拉机的爬坡能力真的强。”
林巧枝坦然笑了一会儿,才道:“道路准备好了,田间耕作效率肯定能提高不少。”
她想了想:“姑且先叫道路系统吧。”
她思考着,同时表述着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