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76章 宿麦补种(3 / 7)
免人心动荡。
至于将敖仓的粮食暂时拿出来,倒也不是刘弘真的想要把这笔粮食吃掉,而是预防百姓因粮食歉收产生恐慌,从而将自家产出的粮食都囤在手里。
——关中一年的需求是三万万石,关中今年的产出,也堪堪达到三万万石!
如果真的发生百姓大面积囤积粮食的状况,那到了年底,关中必然会没粮可吃。
——粮食的储存,是需要成本,需要技术的~
如果老百姓能凭借自己那栋破院子,以及老婆孩子搭手,就将几吨粮食保存一年,那粮商这种群体早就灭绝了。
事实是:百姓每年种出数百石粮米,却根本没有能力长期储存。
久而久之,粮商这种群体应然而生,凭借庞大的财力,建立起一座座专门用来储存粮食的仓库,倒腾粮米。
自知无法储存粮食的百姓,也只能认下自己所种的粮食,在粮商手里放了几个月,回来就贵好多钱的现实。
——谁让粮商有本事,能负担得起粮食储存的成本呢?
但今年,状况就不一样了。
和历史上每一次时局动荡一样,老百姓只要感觉到某物价格要涨,就必然会下意识的大量囤积。
后世花花国核泄漏,天朝老百姓疯狂囤盐,就是这个道理。
在明确知晓‘今年收成不好’的情况下,即便明知粮食放在自己手中会坏,百姓也必然会竭尽所能的留下秋收时收获的粮食。
——几百石粮食,撑死也就几万钱。
可万一粮价再涨到开国时的四千钱、八千钱,甚至万钱一石,那这几百石粮食,只要有那么十石没坏,就不亏!
四舍五入,不亏就是赚呐!
再者说了——到了粮价果真涨到几千钱甚至万钱的地步,谁还管粮食坏没坏,变没变质啊···
有的吃就不错了!
腐烂的粮米,总好过树皮草根观音土吧?
让百姓从国家的角度,从整个关中的供求关系看待这个问题,无疑是痴人说梦。
所以,为了让关中百姓确信:无论如何,市场上都会有粮米流通,刘弘才将敖仓那几百万石粮食调了出来,以主爵都尉售卖于各地。
不用太久,只要再过一个月,主爵都尉貌似卖不完的粟米,就足以让百姓放下心中担忧,将存粮卖给少府。
到了那时,几万万石粮食回笼,敖仓那几百万石,也就不算什么了——随便倒腾倒腾,就能补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