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76章 宿麦补种(1 / 7)
借着今年全天下粮食歉收,农税下降,国库空虚,将丞相的权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削弱,算是刘弘预谋已久的计划了。
一开始推行粮食保护价政策,刘弘倒也没想太多——实在是关中粮价起起伏伏,朝局又不太安稳,粮价的起伏对民心的安抚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当时刘弘只想着:以官府出面,将粮食市场彻底垄断,在稳定粮价、稳定人心的同时,趁机捞一笔小钱钱。
但之后,事情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秋收之后,各地粮食产量报至长安,朝堂为之一振!
紧接着,便是刘弘提出将敖仓之粮搬出,以‘新米换陈粮’的名义,缓解关中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
关中民九十余万户,田亩百万余顷,年粮食产量,大概在四万万五千万石左右。
而这九十余万户,共八百多万百姓,一年的粮食消耗量,也有将近二万万石。
看上去,是不是觉得关中的粮食很富裕,一年种出来的粮食,够吃两年多?
但实际上,账根本不是这么算的~
四万万五千万石粮食的年产量,十五税一的农税比例,意味着关中每年的粮食产出有三千万石,会被用作农税,上缴国库。
而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的口赋,也可以等额换算为:每人每年一石半左右的粮食。
八百多万人,这就又是一千多万石。
除了税、赋吃下去的四千多万石,中枢还要花费大量的钱财,从百姓手中买粮,以做军粮。
——从过去这半年多时间,灌婴、周灶、申屠嘉等大军消耗掉的数百万石粮食,就足以看出这一点。
实际上,除了长安的南北两军、驻扎于飞狐迳的飞军外,汉室漫长的北方防线,还有二十多万戍边战士,需要朝堂供给粮草。
二十多万边军,加上飞狐军、长安南北两军,一年的粮食消耗,也达到了将近七百万石。
再加上不事生产的官员、曹吏、关卒,以及军卒的郡县等,都在加大关中的粮食消耗。
与此同时,汉室还有数万基层官吏,需要中央下发俸禄——粟米。
即便按平均每人每年一百石算,也需要数百万石。
再加上那些带着一家老小几百号人,窝在长安的几百家彻候勋贵,林林总总加到一起,关中每年的粮食消耗,妥妥能够上二万万五千万石。
加上充作税、赋的四千万石,以及官府从民间收购,用作军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