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日子(4 / 7)
情况,再把新的收信地址给祁云。
最后一个沉甸甸的大信封是平城寄过来的,里面除了老王关于工作上的事,也提到平城那边今天风明天雨的,不安稳,隐约也是提点祁云暂且稳住,还是先写写散文短篇。
这是怕祁云等太久了以为风声过了就寄稿子过去。
虽然老王也相信祁云的政治敏感度,即便是寄了新稿子过来也应该跟前面两分“鸟”“云”差不多类型,可现在看那架势还是看得让人心惊,能避开还是避开为妙。
祁云把杜山他们的信暂且放到一边,等看完了祁丰跟老王的信,最后才起身半靠到自己屋里祁云自己做的竹制矮塌上悠闲的展开读者们的来信。
经过一年多的写作,祁云陆陆续续也从一开始的几封到现在的几十封读者来信了,老王原本是询问过祁云要不要直接把他自己的收信地址公布出去,祁云没答应。
即便是现代和平社会都是人心难测,祁云还不想自己的住址都被人轻易知晓了去。
有的信祁云会回,可绝大多数只是单纯问候倾述的那种,祁云一般不大回了,只是在新文章的下面统一含糊的回应几句,让读者们知道他们寄来的信祁云有认真看过,也算是一种心理上的回馈。
鉴于这股风潮的席卷,祁云即便是写散文也不拘泥于现实,偶尔选一片叶子入题,有时文章围绕展开的中心点又有可能只是一阵偶然在午后感受到的风。
祁云文笔不华丽不累赘,带着股生活中的优雅,最近祁云的竹制艺术在涔透生活的同时也体现在了他的文章里,便是那遥远的与他并不相识的读者也多少了解到这位云深先生似乎钟爱竹子,也擅长以竹子制作些趣物。
这次来信的读者中还有一位跟祁云交流起了竹笛的制作与吹奏基调。
这倒是让祁云来了点兴致,翻身从矮塌上下来,将这封信展开铺在桌板上又重头到尾看了一回,心里琢磨着一会儿去邱大爷那边问问附近村里有没有适合的竹子。
这信上倒是列举出了一些适合做笛跟箫的竹子,可祁云也没专门学过竹子种类,一时倒是记住了,却又不知道所谓的白竹玉竹水竹紫竹到底是如何个模样,也不知邱大爷知不知道。
不过之前祁云找适合做折扇的竹子时倒是用了一种生着层层水波般痕迹的竹子,那竹子肉厚且节少,削成片状很合适。
做完之后祁云再寻摸了三种调色的基本色调出了几种简单的颜色,用细毛笔就着竹片上天然形成的水波纹路勾画不同的风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