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四四章:儒家的未来(2 / 4)
人家给了台阶,自己不能不下,况且自己也意识到了问题。
虽说也可以解决,但问题在于,自己比较喜欢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去做。
儒家在这方面显然是专业的,几百年的时间,让他们这一手早就练的炉火纯青,而儒家若是将所有心思全部用于此处的话,必然会事半功倍。
不要忘了,华夏老祖宗们总结出来的经验,可是思想统治永远高于其他统治手段的。
而仅靠武力统治,秦?元?到了清朝,算是总结了这个教训,他们也引入了儒家思想,但却做了一些变动。
当然,明朝是最悲剧的,他们死于儒家思想,但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并不能单一的去指责某一方。
“首先,要改变的当是思想,草民觉得……”吧嗒吧嗒,于志宁说了一大通关于接下来的安排。
可以看得出,在这件事情上,于志宁是下过功夫的。
思想,是这个世界上最难控制的东西,但儒家这一手却玩的很好。
这更是充分的说明了一个原因,儒家的脑袋很灵活。
是的,很灵活,但灵活不代表可以活用,或者说,既得利益集团,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千百年来,封建帝国对于治理百姓的信条就是愚民政策。
虽然这一说法是在清末民初时期才提出来的,但实际上,有史以来,所执行的都是这一政策。
因为所有的权贵阶级,都属于既得利益集团,在当官之前,所有人都想打破这种垄断制度,但在当官之后,所有人都在维护这种垄断制度。
清朝倒了,民国起了,民智开了,可大多数时候,他们用的还是愚民政策那一套。
民国倒了,新华夏起来了,可是在前面的几十年,难道用的不也是这个政策吗?随着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思维能力的进化,老旧的愚民政策已经不合适了,所以又出了一个新的办法。
当然,这个办法谁也找不出来毛病,因为人民必须要爱国,至少,不能去坏国。
于志宁的这个思路,整体上是没有问题的。
可以看的出他已经认识到了问题,也下定决心要改变,扎根基层,深入的去进行思想工作的开展,在高层方面,他们不再想着要用儒家的理念去治国。
这一点很好,很不错,可问题在于,于志宁给出的办法,依旧是愚民政策。
“这个办法暂时可用,但在将来,民智必开,若儒家不求进取,势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