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发个微信去地府 > 第七百二十章 濯清涟

第七百二十章 濯清涟(4 / 6)

“制度保障”,“评论家”的竞争心自然就淡了,作品好坏慢慢也“相对论”起来。

这样,价值评判不缺席才怪呢。现在,大家对评论界的一大意见就是“宏观批评,微观肯定”——从整体上谈文学,全是问题,乱象丛生;一谈具体作家作品,全是大作家、好作品——就是这一问题的表征:文学批评都成了“面子工程”。在这种大环境下,出现个把“对文本视而不见”的人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这就涉及更深层次的问题了,即批评范式转换的问题。

为什么要转换批评范式?原因很简单:上述评论界的种种怪现状,是1980年代以来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批评范式“西化”和“新潮”化的结果,因而,要想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就要转换这一批评范式。

关于这个问题,有“新潮”评论家认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叫批评家的,“那时候批评家大部分是官员,要么是杂志主编,要么是报纸主编”,“他们做批评不是看小说写得好不好,而是看是否符合文艺政策”,“那个时候,批评家有生死予夺的大权。

一部作品被一批评,这个作品可能就坏了。批评家说这个作家有很大的影响,那就飞黄腾达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70年代”。这段略显戏谑的叙述,展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文艺批评的基本状况:由于文艺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核心事业,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重视的结果就是深度介入、强化领导,强化领导的手段就是加强文艺批评。

因而,那时的评论家,大多是党和国家文艺领导部门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有的甚至是高级领导人员,比如周扬,在建国后曾任分管文艺工作的******副部长,但他同时又是举足轻重的文艺评论家。茅盾、林默涵等人,也大多如此,既是党的文艺领导干部,又是不可或缺的优秀评论家。

这种批评范式在新中国初期的文艺建设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文艺,尤其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的发展。但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文艺批评中的庸俗社会学问题,比如文艺批评有时演变为政治批判乃至阶级斗争的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带来了一定的伤害。

因而,新时期以后,伴随着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党和国家也适度地从具体的文艺批评领域退了出来,逐步将具体的文艺批评让渡给大学教授、相关部门的管理、研究人员,使其逐渐专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今天前妻也没找我复婚玄学,我就会亿点点大佬都爱我[快穿]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高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