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老三篇 完(2 / 3)
诗歌文字质朴得如同乡间的农夫自述,却有着打动人心灵的力量。
难怪日本三大文豪之一的森欧外特别喜爱这首诗歌,赞誉袁燕倏为“二十世纪的白乐天”。
1921年底当他得知袁先生回到上海的时候欢欣鼓舞,要去中国拜会,可惜1922年初他因病去世了。(笔者注:另外两位是夏目漱石和芥川龙之介。)
后来袁燕倏访问日本还特意去了森鸥外的墓地,把自己亲手写的《不畏风雨》烧给了他。
所谓诗不重文,说的就是这种诗歌了。
用一个字概括他的《我爱这土地》,那就是——志。
这首诗中一读之下就能感受到作者内心饱含着的爱国之情,以及作者当时壮志难酬的悲怆之心,
难怪和鸿渐先生齐名的鲁迅先生特别喜爱这首诗歌,还说过“我们这一代的文人是不幸的,因为有鸿渐。”
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袁燕倏恰好不在国内。当他得知此噩耗之后,把自己亲手写的《我爱这土地》烧给了他。
所谓诗为心声,说的就是这种诗歌了。
用一个描述他的《我死于英俊》,那就是——知。
其实这首诗是最为典型的知识分子的诗歌作品。
不同于《不畏风雨》,这首诗需要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体会其中的妙处;也不同于《我爱这土地》,这首诗需要仔细琢磨才能明白作者在说些什么。
《我死于英俊》用简洁的格式和幽默的语言,阐述着丰富的思想和深邃的哲理。
如果能够读得懂这首诗,那就会知道作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拥有一颗伟大的灵魂。
就像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 butler yeats)说的,袁燕倏是一个拥有上帝赐与的无与伦比的敏感之心和点睛之笔的幸运儿。
1939年,叶芝去世的时候,袁燕倏因为被英国政府列为不受欢迎的人而无法去伦敦参加葬礼,只好把自己亲手写的《我死于英俊》烧给了他。
所谓诗才天授,说的就是这种诗歌了。
不得不说,袁燕倏是一个非常诙谐的文学家,《我死于英俊》被他本人翻译成了中文,名字叫做《帅死了》。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椿轶事,公开发表之后,有人质疑袁燕倏是抄袭自艾米丽-狄金森的《我死于美丽》,,除了把beauty改为handse之外,两首诗根本一模一样。
可是袁燕倏发誓自己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