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6 / 19)
步停下来歇一歇,胸闷,半天才能喘匀了气。
他想了个好办法,一边背课文一边前行,每一步卡住一个字。
日子久了,他发现最有用的是背诗歌,有节奏有韵律,三首诗背完,正好力气用尽,停下来休息。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里”字念完,正好停下来喘气休息。
山野寂静,鸟啼虫鸣,远处金沙江水潺潺闪动,有些东西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萌发了。
再起身荷重时,嘴里不知不觉念出来的,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
山,这么高,我这么累,
山不会长高,我却会长高,
我长高了就不会累……
九岁半的老谢写出来的当然不算是什么诗,只能算造句,句子也不是写出来的,是被4000斤沙子压出来的。
(四)
学校修起来了,每个年级有了一间教室,后来还有了红旗和红领巾。老谢毕业了,没来得及戴红领巾,他考上了初中。
当时小学升初中只考语文和数学,老谢考了178分的高分,考上了巧家县一中。这是一件大事,许多年来,整个村子没几个人上初中。
父母亲悄悄潜回来,带着省吃俭用存下的钱,以及一双运动鞋和一套运动衣。父亲乐:我只上过三年学,现在你要上九年学了,谢世国啊谢世国,真没给你白起这个名字,你终于要见世面了。
松明子噼啪响,母亲穿针走线,运动裤的内腰里缝口袋,钱藏在里面。老谢喃喃地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母亲抬头:你说的是什么?
又含笑低头:我儿子在念书……
母亲是彝族,生在宁南彝族山寨,17岁时被父亲用一头牛从山寨换来,没念过书,不识字,不知什么是诗。
她一生唯一在纸上留下的痕迹,是婚约末尾的红指印。
手印浅浅地压住一行字:谁反悔,赔双倍。
一年不到,老谢让父母失望了。
巧家县一中,同年级的人他最矮,最粗壮,也最穷。
宿舍每个月要交十元钱,他一年没吃过早饭,午饭一元,晚饭还是一元。
县城的孩子有闲钱,游戏室动不动五元、六元地投币,钱花光了,他们就勒索乡下的孩子,强行要钱,一毛、五毛、一元,有多少要多少。
反抗就打,不反抗就得寸进尺,有时还要搜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