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拾六章 北晏南陶(3 / 5)
偏秃头党多一些。历史上,陶行知曾经派学生戴爱莲等人到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学习《兄妹开荒》等秧歌剧,并在校内组织演出。他还倡导学习‘南泥湾精神’,带领师生开荒30亩,建立了育才农场。”王凡回答道。
“哦~~我大体明白了,不过你计划怎么干?说服不同意,就直接绑票吗?”
“当然要侵犯一些人权了,来也得来,不来也带来,对不住他们二位了!”王凡一呲牙,嘿嘿的说道。
中午,炎黄大陆西南部重庆,陶行知正和助手商量经费的问题。
“先生,我们追加的经费政府还没有播下来吗?”陶行知的助手问道。
“还没有。”陶行知摇了摇头,“连年抗战,政府手里也很困难,拿不出更多的钱了!”
“可是现在物价涨的厉害,如果没有后续的资金,咱们的学校很难撑下去。”
“我知道,我再想想办法。”陶行知抽了口烟,然后说道“下午我去找找阳初,他在政府里的朋友更多一些,兴许会有办法。”
“也只好如此了!”
下午,重庆市区东部的一间楼房内。
“行知,你所说的我已明白,一会我就去问问看,实在不行,看看有没有工厂、商铺的经理掌柜同意再捐一些。”晏阳初说道。
“谢了,阳初。”陶行知答道。
“你我之间,不必如此,现在重庆的这所学校是我们的种,只有呵护好了,才可能有朝一日发展壮大。”晏阳初摇了摇头,回答道。
“恩,我明白,”陶行知点了点头,然后说道:“不过我听说,最近不少先生对你我的平民教育很有一些看法,说你的定县路线并没有解决农村根本问题,说你我只是一个‘识字运动’家?”
“‘识字运动’家?呵呵,随他们去吧,一帮只知道天天在书房里码格的理论教育者,他们总是对能‘治标’方法本能的蔑视,骨里充满了对‘治本’的无限暇想,结果一生‘治本’的没想出来,‘治标’的也没干了,除了大谈是与非,对与错,最后能为平民百姓留下些什么?”晏阳初已经司空见惯,淡淡地回道。
“说的好!”正当陶行知想出言安慰一两句的时候,两人的背后突然传出一个陌生年轻人的话语,将两个人本能的吓了一跳。
“阁下是谁?”陶行知看到这个年轻人,本能的想到军统、中统之类的,神色不善的问道。
“呵呵,两位先生好,我没有恶意,鄙人古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