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拾六章 北晏南陶(2 / 5)
‘要怎么做’,而不是像一些爱国学者天天空喊‘要做什么’,我举几个例吧,晏阳初、陶行知与陈鹤琴等人从中国常用汉字中,选择最常用的1300个,编成四册《平民千字课》,每册24课,每晚学习一课,为一小时,共96小时学完四册,就能基本百~万\小!说读报了。在编写教材时,留意到农民为生活而奔波,自身没有多少时间学习,经济情况也很差,更没有钱买书,所以他们就以白话文形式编写《平民千字课》,以‘最短的时间,最小代价、获最大限量词汇’。”王凡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同时呢,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紧密结合,考虑从农民的切身需求,从小处着眼:比如为减少通过饮用水传染的疾病,指导农民修建井盖与围圈,适时消毒灭菌;训练公立师范学生与平民学校学生进行免疫接种;训练助产士代替旧式产婆,向旧式产婆普及医学常识;建立各区保健所,培训合格医生;从平民学校毕业生中培训各村诊所的护士;为村民引入优良棉花和蛋鸡品种;组织成立平民学校同学会,建立村民自治组织;改组县乡议会,改造县乡政府等等。”
“听起来还不错,可操作性比较强。”雅迪评价道。
“如果说的稍微理论一点,晏阳初认为当时炎黄农村的最大问题是愚、贫、弱、私。他提出的对策是‘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其中文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知识力,解决“愚”的问题;生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产力,解决“穷”的问题;卫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康力,解决“弱”的问题;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团结力,解决“私”的问题。”
“明白了,那陶行知做的应该也差不多吧?”雅迪问道。
“恩,他们俩干的事情大方向是一致的,所以才一南一北齐名,只是陶行知命不好,去世的早,抗战刚胜利没多久就因突发脑淤血去世了,所以后来取得的成绩比较少,”王凡耐心的讲道,“1926年陶行知在南京中央门外的晓庄创建了一所乡村师范学校,自任校长。期间他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一起开荒,一起建茅屋。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虽然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是终归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我明白了,从他的名字中也可以看出来,陶行知,取知行合一的意思吧?”雅迪问道。
“是的,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故改名为陶行知。当然这两个人之间还有些差别的,陶行知偏红党多一点,晏阳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