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拾五章 民国范与被代表 续(2 / 5)
留学。而且在学成之后,归国后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只能留在海外谋生。咱们国家的工业底实在是太落后,归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除非是自己办厂创业,否则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尤为重要的一方面,在传统上,炎黄历史上就是一个由文官统治的国度。而所谓的文官,在很多时候就是文化人的另一副面孔。仔细想想在炎黄的古代历史上,那些知名的文人墨客无论是否出仕,总是与统治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在封建科举体制之下的高等教育,例如“国监”、“太学”之类,其实就是高级官僚的专门培养机构。而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同样也是如此。历史上,众多炎黄文人读的是圣贤书,出言必说仁义道德,号称以天下为己任,其实早已远离社会实际生产很多年了,都喜欢宅在书斋里做学问,极度轻视体力劳动和现实建设。同样的道理,在民国初年,那些北洋军阀之所以对待大学校园里的师生们十分客气,也不全是因为他们自身就思想进步、重视教育,而恰恰相反——在他们的脑里,依然延续着过去封建王朝的旧思维,普遍把北平城的那些大学,看成是“太学”、“国监”之类的高级官僚预备队,自然要待遇优厚,态度客气。ao补充道。
“也可以这么理解,炎黄古代也好,民国时期也罢,掌握话语权的学者和底层民众是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的,王国维评论所谓历史,不过是帝王将相家谱,可谓一语中的。套用你所在的后世话说,底层民众在民国时期‘被代表了’!”周恩lai又说道。
“所以民国实际上是割裂的,在动荡岁月之中,一方面有着遍地的文盲和失学儿童,整片空白的民族工业,另一方面,许多充满了“民国范儿”的大师们,心安理得地挥霍着仅有的一点儿教育经费,然自得地研究着历史、哲学、书画艺术之类缺乏实际意义的“传统国学”,或者翻译一些西方文学名著,却对落后愚昧的民国百姓视而不见,还自诩为国家柱石、社会脊梁。但非常可悲的是,一旦国家安定,生活水平提高,百姓自然有提升文学、教育等素质教养的内在追求,那时候接受书本信息的,又恰恰多是这些‘大师’翻译过来的,几乎可以预见的,敬佩、憧憬、羡慕等等就都来了,至于在这些之前的温饱、生活等基本需求,都被当作国家社会理所应当提供的了。不过提供这些生产生活物资的基层生产者如农民、工人、科学家等等,则又被忽视到历史的尘埃中了!”老mao总结道。
“陈果夫你知道吧,1932年他任职秃头党国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