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金陵歌舞何时休?(四)(4 / 9)
文。一两银子就能让一户人家办流水席了。
同样是一两银子,在万历皇帝和康熙皇帝的治下,其实际购买力差了十倍都不止!
由此可见,尽管晚明白银大量涌入中国,但明朝的货币流通量和商品数量依然常年保持着协调——很显然,在没有工业革命也没有海外殖民的情况下,明朝的社会生产力并未得到爆炸性提升。、
所以,如果物价依然能够保持稳定的话,那么合理的解释就只有一个:大部分白银并未进入市场流通,而是被封存了起来——虽然大明的贵族、官宦和富翁,都知道白银可以作为货币使用,但出于中国人喜欢攒钱的本性,更多的还是把它收藏起来。各位老爷富户们,每年的进项若是有富余,要么拿去置办田产,要么变成了银锭藏起来,根本舍不得花出去。比如山西晋商就曾经把白银铸造成几百斤重的大银块,储藏在地窖里,号称“鬼见愁”(小贼摸进去了也偷不走)。即使是普通人家,有了银子也多半都是藏起来备用。
于是,天文数字的白银,就这样沉睡在官宦勋贵和地主士绅的府邸里,无形中充当了调节货币的中央银行,使得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数量始终有限,保持了大明物价的稳定,也保持了白银比价的坚挺。
但这种虚假的物价平稳形势只是暂时的,到了天启年间,百年不变的物价终于开始了飞速上扬。
——自从万历末年女真兴起的萨尔浒大战之后,大明天下开始变得纷乱起来。明末小冰河期的自然灾害随之降临,大幅度地减少了粮食产出,而货币数量却并未减少,于是粮食价格开始上涨。到了天启元年正月,皇宫贴出告示要选妃,引起民间一阵恐慌,为了不让女儿被太监抢入紫禁城,一股紧急出嫁的风潮席卷北京。要结婚就要置办东西,摆宴席用的酒水鱼肉立刻成了紧缺货物。仅仅一个月之后,隐藏已久的物价通胀破土而出,日用品价格一飞冲天——从这时开始,北京城里的一两银子再也买不到一石米了。
由于此时市面上的白银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商品数量,所以一根小小的导火索就引爆了整个帝国经济体系。这一过度的市场反应很快引起了大范围的恐慌,整个市面上的所有货物,从粮食到布匹,从土地到房屋,都开始了全面的价格上涨。而这又进一步刺激了那些手里屯着白银的人——银子不值钱了!怎么办?当然是火速抛售脱手,囤积粮食布匹之类的消费品,结果就是进一步的恶性循环,使得银价愈发往下掉!
在天启年间,由于帝国朝政还能勉强运转,所以恶性通货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