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断桥(2 / 5)
的办法,可不是什么人都能想到的,反正楚质扪心自问,如果换成是自己身在局中,未必能想得出来。
“其后四十余年,可能是年久失修,六井管道时常淤塞,水流不畅,影响了城内六井的供水。”刘仁之说道:“时任刺史的白乐天,发现这个情况,再次疏通六井,并写下铭记以告后人。”
楚质若有所思,说道:“你的意思是,城外水井也是引西湖水而成,如今发生了变化,是供水管道堙塞所致?”
“下官觉得有这个可能。”刘仁之轻轻点头,毕竟这种事情有过先例,只要稍微联想,也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过在没有确认之前,他也不敢肯定,只能说是猜测。
“唤上几个懂土木水利的书吏,我们去探个明白。”楚质说道,什么猜测都是虚的,让专业人员现场观察调研,就什么都清楚了。
刘仁之无所谓,反正知县关心民生,自己身为下属,当然要听令从之,当下微微拱手告退,直奔工曹而去,按照吩咐去叫几个懂水利土木的吏员杂役。
知县属掾为士、户、仪、兵、刑、工六曹,这从秦汉时期就流传下来,统称六房,然而六房并不是六间房的同义语,也不是单指六个办事部门,具体名目很多,有吏房、户房、粮科、礼房、匠科、马科、承发司、架阁库等等等等。
所以说,别看县在庞大的国家机器中,显得那么的渺小,看上去是那样的微不足道,然而实际上,知县权力之大之繁琐,远非后人所能想象,所谓生老病死鸡毛官,只要关系到百姓的日常生活,无论事大事小,都与县衙有关。
而古代对于官员职事分工却不怎么明确,没有专门的机构,后来干脆将所有的事情都丢到县衙处理,管的事多了,人员编制当然不断增多,六房岂能安置得完,不过话又说回来,后人总是以为古代官职精简,其实不然,一个县里有名目的职务就有二三十个,更加别说那些没有名目,却依附官衙存在的乱七八糟的皂吏了。
不要以为机构臃肿就意味着效率低下,不干实事,虽然说事实确实多多少少就是这样,但是在古代通讯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就算官员的办事效率再高,也不能改变某些事情,况且人多也有好处,起码在楚质的一声令下,立即就能找出七八个懂水利的书吏匠役来。
根本不需要告诉他们要去做些什么,只是吩咐了句,他们就乖乖的跟着出门,而且不同于楚质与刘仁之能坐轿前行,他们还是用走的,这也没办法,谁叫这时古代,专家的地位可是极其低贱的,不像千百年后,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