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优势互补(3 / 5)
“许兄消息果然灵通,此次下江南,想必也是为……而来吧。”
“那是当然,朝廷大开盐禁,世人闻风而动,在下也是凡世俗人,自然不敢居于人后,想从中分一杯羹肴,还要请杨兄多多关照才是。”许汉卿笑吟吟说道。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毕竟在一般人的眼中,古代像盐铁之类的生意,从来都是由国家掌控、贩卖,绝不许私人插手,一旦发现有人私自经营,绝对是杀头重罪,没有任何情面可讲。
这并没有错,自从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为了增加国家财力,针对盐政实施改革之后,食盐买卖就变成了朝廷专利。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历代朝廷对盐利都十分重视,为了获取更多的盐利,纷纷盐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对盐的垄断。
宋初承唐五代之制,大部分地区的盐都实行官卖,盐税收入在中央财政收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有可以半天下之赋的势头,所以盐的生产、销售朝廷控制十分严格,销售也由官府指定专门区域,越境者视为犯罪,食盐市场基本由官府垄断。
然而宋代战争频繁,驻扎在边境的军队急需粮草,这个时候就体现出商人的能力来了,区区的战火算得了什么,只要有足够的利润,商人可以不顾一切,而朝廷中有的是能臣,也意识到所以由朝廷运粮赴边的话,耗时费力,未免负担太大,立时想到了商人。
然而没有好处的事情,商人基本不会干的,所以有聪明的官员立即想到一个好办法,就是让商人运粮给边军,然后拿着凭证到京城户部领取盐钞,再用盐钞换盐,这就是所为的钞盐制度。
新法实施以后,在一定时期内,确实有效缓解了朝廷的负担,不过到了仁宗景祐元年西夏李元昊起兵反宋以后,情况有所改变。边境州军军需告急,于是除了军粮、畜草以外,也急需其他各种杂物,一些猾商贪吏,表里为奸,运给边军的粮草大多数粗劣、潮湿、腐烂不可食用,而且对于一般商人来说,由于盐钞易得而价贱,并没有多大利益可图,当然不愿意再继续下去。
一方面,百姓在连年用兵,不断应付各种繁杂的兵、杂役之外,又增加了辇运食盐的负担,结果是所得盐利既薄,无助于解决沿边州县的燃眉之急,而又引起百姓的纷扰不安,另一方面,西夏产青白盐,羌人常用青白盐入边境与宋人换取米麦。
青白盐价廉味美,朝廷虽严禁私盐而无法禁止,所以陕西州军兵民多食青白盐,边境州军的销售额日益减少,官府的收入随之大减,财政危机更加严重,凡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