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九五(下四)(6 / 7)
百姓安居乐业。一代盛世转眼可致。文景、贞观莫不如此。
但如今孤据江宁,江南已定。这死的人实在太少了。孤若是迁都江宁,台湾的田地倒罢了,那些工厂、研究院,不放在京城附近谁能放心的下?至少要迁二十万户过来,但二十万户一迁来,江宁附近可有一块空地可以安置?若夺民之田,孤与朱勔何异?”
“那东京……”陈秀安声音突的一顿,“燕京?!”
赵瑜嘿然一笑。陈秀安看似蠢笨,心思却有七窍。虽然他对嫡母陈氏的娘家没有半分好感,但这个总掌柜,用得却煞是顺手。
“正是燕京!天下若还有一块空地,就只有被被杀的渺无人烟、鸡犬无声的幽燕之地。”
“但北地贫瘠,一旦建都于此,人口必繁。天长日久,北地出产供给不上,便又得靠着江南纲运了。”
陈秀安一针见血,赵瑜几乎要鼓掌叫绝,智者洞烛古今,这胖子的确有几分眼光。不过,“有海运在,比起内河纲运要容易许多。你也是看过舆图的,燕京距大海的距离与江宁比起,哪个更近?”
陈秀安当然看过天下舆图,自是知道距离,“但桑干河如何比得上长江?”
“虽然长江能直通入海,万石巨舟也可以上溯江宁。但无论如何海上舰队的基地都不可能放在内河中。留一支海军控制渤海,总比建个用不上的大江水师更有效率。何况渤海在,辽东便在!”
“辽东?!陛下要将辽地一起吞下?!”
“当然。不仅如此,故辽的南京道、东京道孤要吞下,西京、中京都要打下来,而上京道,也要常年扫荡,绝不使其再出一匈奴、突厥和契丹!”
赵瑜的话并不能让陈秀安满意。但赵瑜却无法再向他细细解释。
他避开江宁,有迷信的因素,但更有理性的原因。他要避开江南小农和手工业者的破产潮。农民的破产有造成多恐怖结果,赵瑜一清二楚。在政权的实际控制能力无法抵达每一个乡村的时候,那便是灾难。
如果将京城放在江南,只要工业化一旦开始,江南的自耕农们必然大批破产。破产的农民能去的地方只有城市,单是涌进京城的流民,就能让所有的反对之声瞬间放大,让赵瑜的百年大计功亏一篑。王安石首次罢相,新法大挫,正是因为熙宁七年的那次涌向东京的流民潮!
而工业革命带来的难民潮,绝不是一次干旱、一次蝗灾引起流民罹难所能相比。至少半数的破产农民会涌进城市之中。赵瑜若是定都南京,就等着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