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帝位(下二)(7 / 10)
和李学士已经到了。”
赵瑜心下一喜,忙坐直身子:“快宣他们进来!”
参知政事卢明德,翰林学士李郁,都是赵瑜此次北上带到衢山的文臣,如今赵瑜要拥立幼帝,身边的武将对典礼制度一窍不通,找在镇江的宋官来主持,又让人不能放心,真正可以放手使用的,当然只有东海的文官们。
参知政事卢明德,作为是东海仅次于陈正汇的文臣,是文官体系中投靠东海比较早的一人。作为太宗朝被贬琼崖的宰相卢多逊留在当地的一支,算得上是书香门第。
而李郁则是陈正汇姑母的儿子,少年时曾拜在二程弟子、理学宗师、龟山先生杨时的门下,也是很有些名望的士子。原本陈正汇之父陈瓘以及其交好的亲朋好友,就属于元佑党人,在今朝多被打压,郁郁不得志。陈正汇既为东海国相,其亲族友人,自纷纷来投。那些吃过大宋俸禄的,还有几个抱着忠臣不事二主的矜持,但如李郁这样没有做过大宋官吏的士子,可是对东海趋之若鹜,尤其是赵瑜自陈为太祖嫡脉之后,更是如此。赵瑜方才对宇文粹中说的元佑党人多有倒向于他,可是半点不虚。
卢、李二人受召入屋,在赵瑜身前行礼叩拜。
待两人起身,赵瑜就笑道:“卢卿,李卿,一路舟船劳顿可是辛苦了!”
“比起大王和军中将士,臣等不敢言苦!”
问候了一句,赵瑜笑道:“你们来得正好!孤现在身边一群武夫,打仗在行,筹措典礼那是一头雾水。只能靠两位卿家把担子挑起来了。”
“敢问大王,所谓筹措典礼是否说的是拥立英国公登基一事?”卢明德问道。
“正是!”赵瑜点头说着。他看了看卢明德,只觉得他的副相脸色有些不善,“难道卢卿有什么不同意见?”
“敢问大王,这个方案是谁提出来的?”卢明德再问。
“……是参谋部军议时的结论。”
“糊涂!”李郁跺脚大骂。骂的是参谋部,眼里盯着却是赵瑜。理学家最重气节,在君王面前也不会讳言,半点面子也不给赵瑜。
“朱聪的确糊涂!”卢明德摇头说着。
“二位卿家何出此言?”赵瑜皱眉问道。
“天下无主,如赤子失乳,大王当慨然自立,救民水火。若大王另立新君,跪伏其下,日后再夺尊位,这篡字怎么都抹不掉!”李郁说得痛心疾首,看样子恨不得对着赵瑜耳朵大吼。
东海有总参谋部,甚至把自古以来文臣所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