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文治(下)(3 / 9)
就该毕业了。
张大牛已经打算着给长子攀一门好亲,有着义学毕业生的身份,就相当于贡生。在东海国中,不愁找不到好差事,更不愁找不到好人家。但十天前,从东海王宫中,发出了一篇改制地谕旨,传遍了台湾各地,也打碎了张大牛的幻想。
从今以后。所有的义学学生都变成了小学学生,毕业后。只能算是秀才。要想如往日那般当上贡生,就得去上中学,至于进士,文进士得去太学,而武进士则是去上军学。
区区一个不能入贡的秀才,放在大宋,也没人瞧得起。对他们通常的称呼是穷措大,只有通过解试入了贡,才会被恭称作官人。长子的前途,也因此一下就变得黯淡无光。
“回家吗?”张大牛问着。
张希均摇了摇头,上了六年学,他已经看不起土里刨食的生活。若是能有奴工、佃农帮着处理农事,只需负手看着粮食进仓倒也罢了,可惜他们家田土虽多。但奴工还是买不起,而佃农……东海国中还没有这个职业。
“想继续进学?”张大牛再问。
张希均点了点头。
“可是以你地成绩,中学是考不上的。”张大牛叹道。他看过儿子成绩单,满篇地六十、七十,不管怎么说,都算不上好成绩。
张希均抿嘴不言。虽然在谕旨中。今年的义学毕业生不但可以免试入技术学校和士官学校,考中学也会有加分,但从录取的比例上说,他这样的成绩仍然没有机会。
王氏也叹着气:“要是大哥儿你能考上中学就好了。就算最后考不进太学里做进士,毕业后也可以直接去衙门做吏员。只要你认认真真把份内事做好,日后也能当上官人,叫什么……事什么官……”
“事务官!”张兴哥提词道。
“对,就是事务官。若是当了事务官,再勤勤恳恳做事,最后说不定能升到……升到……”
“六部侍郎!”
“没错。就是侍郎!”王氏叫道。在这个新起的村子里。周围的邻居都是从军中退了下来的军士,由于东海军天南海北地征战。东海士兵们的眼界一向是放眼天下。平日男人们讨论得口沫横飞的就是如今的天下大局,而女人们聊起天来,也没多少家长里短让她们扯,许多时候同样离不开时事,“说起侍郎,那可只比尚书差一点的大官,差不多能叫相公了。若是大哥儿你能做上侍郎,为娘的也能当个封君了啊……”
同样在十天前,赵瑜下令改易官制,将东海文官组织划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