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文治(下)(1 / 9)
大宋宣和五年八月十三,癸巳。
台南府。
旧日草木丛生的原野,已被一望无垠的良田所代替。经过六七年的开发,台南平原的粮食出产已经逐渐赶上了北方基隆和台中。在这片方圆近一百五十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近三十万东海军民,人烟辐辏,交通便利,商旅不绝于途。就算放到大宋两浙、江东,也算是望州了。
由于人口日繁,台南府最近又把位于州府东南角的几个乡合并为一县,由赵瑜亲自起名为屏东。
屏东县,在山与海之间,有一片刚刚开辟不到一年的田地。田野中能看到一束束尚不算饱满的稻穗。无数稻穗组成了万亩良田,微风拂过,千重稻浪,十里禾香,一派丰年在望的景象。
万亩稻田被纵横交错的田垄分割,田垄有宽有窄。在宽阔的田垄之上,无一例外的都竖着一座座两尺左右的石碑。石碑正反刻着田垄两边田主的姓名,都描了红漆,是为标定各家田地范围的界碑。
离这片田地大约三里多地,在略微高出地面不到一丈的土坡上,有着一座村寨。村寨不大,占地不过十余亩的样子。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高高的寨墙,厚重的寨门,宽阔得可充作晒谷场的寨前广场,以及向外突出的五棱寨墙边角,无一不表明这是仍标准的东海村寨。
村寨之中,两条十字道路横贯东西、南北。蒙学和村社这两个最重要地建筑位于村寨中央偏北,而村里的三十余户人家便错落有致的分据在道路两旁。这些民宅都是一个式样,前后两进,东西分厢。外院宽大,地面都铺着砖,是个现成的演武场。
在村东北角,同样有座两进的院子。用片石垒起了半人多高的院墙,大门外的右侧。是一座由破掉地水缸反扣过来做成的小小地土地神龛;而左侧的院墙上,则挂在一块方方正正的木牌。木牌之上,写着几个人名,其中最右侧的一个是户主——张大牛。
征倭一战,张大牛虽然只是副营中的一名队副,但靠着因为随队巡查时的几次斩获而得到的集体三等功,加上所有出征人员都有地五等功。他得到军功赏赐是普通副营士兵的三倍。
而位于台南的这片田地和宅子,就是靠张大牛的军功封赏而得到的。当日从东瀛回来后,依照战功,除了两名倭女和一百二十贯钱钞,他在台南还分到了一顷半的荒地和一座宅院。由于与旧田隔了太远,又不可能租佃出去,张大牛考虑几日,便把原来在基隆府分到的三顷熟田和宅子卖了出去。换来了台南的十二顷未开垦地荒地。这些荒地本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