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改制(下)(6 / 7)
自满意而归。赵瑜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有了大头领们的支持,向下推行也就不会有太大阻碍。
五月初六,端午之后,外派将领们各自回岛,而赵瑜下令在义学中挑选毕业生,又开始考核旧日处理政务的管事们,同时接连会见来岛的外来士子,判断他们的能力,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胜任东海的官职。此日之后,东海建官立制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外界,从福建、两浙、两广等沿海各路赶来投奔台湾的人才也越来越多。
整个五月和六月,赵瑜都在忙碌中度过。每日接见的外客不断,其中虽偶有英才,但大部分还是些无才无能的投机者。不过赵瑜也没有把他们逐离,而是好酒好肉的把他们安顿下来,礼贤下士名声是培养出来的,没有这些马骨,真正的千里马也不会投奔东海。
而陈正汇也在忙碌着长史府的筹备工作,从赵瑜那里送来的名单,他都要一个个的面会,好决定他们到底适合什么工作。同时,各职司的制度、法令都由他一人来把关,虽然可以沿袭大宋制度,但东海毕竟有许多与大宋相异的地方,那些法令敕文也不能直接照抄,都要一条条的审定。
至于赵文,更是焦头烂额。虽然武将官职不必多加更动,但给头领们确定军衔的工作却让他头痛不已,每天上门说情的、送礼的、表功的、哭诉的,络绎不绝,为了躲这些人,他已经有近一个多月没敢回家。
七月初,童贯的密使再次来到岛上。这次来的不是童福,而是另外一个亲信。这人来得趾高气昂,赵瑜也知道他为什么能如此高傲,这是童贯在借势逼他尽快上表:就在六月中,两浙、福建几乎同时开始征募新兵,设立新的水军。而衢山、湄屿的商路也在官府的重压下,日渐萎缩。两地的商税收入,直接减少近半。而更让赵瑜不快的,是杭、明、泉、广几个市舶司同时发令,所有出自的东海商品,如玻璃、香精、白糖等物都如香药例,统一禁榷,由市舶司平价和买,也就是强行收购。
不过赵瑜也不是好招惹的,三支舰队连番出动,几十艘战船在大宋诸海港之外巡游。封锁了四大市舶司的港口。不论是大宋还是大食的商船统统都被东海的舰队截下,被逼着前往衢山和湄屿交易。当然赵瑜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没有学着大宋的官吏进行和买,而是用正常价格收购。就算那些海商有怨言,也很难怪到赵瑜头上。
而童贯的特使被赵瑜派人从一艘战船转到另一艘战船,半个月的时间,从台湾到福建,又从福建到两广,还在海上经历了两场台风,直被吓得魂飞魄散,不过到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