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改制(下)(5 / 7)
但入贡的外藩,常常会得到这一寄禄官——至于差遣,多半是权知东海军州事。说起来实在很麻烦。所以赵瑜与陈正汇商量着,把东海的官制简并,勋、爵可以不封,而把职事、差遣合并,只分为官职和阶衔。
武官的官制很好解决。各部职官早有定制,不须更动,而军衔则同时借鉴了前朝、大宋和后世的军衔制度,分为将军、校尉、士三极。其中将军分四等,大将军、名为‘征镇平安’的正号将军、杂号将军和没有称号的中郎将。但东海初兴,为了给日后地军功留下晋升的空间。一品的大将军和二、三品的正号将军的两级军衔。赵瑜就刻意空了下来,而地位最高的赵文也就是一个从四品的军师将军——不过与诸葛亮同一个封号。赵文也是很满意了。至于校尉和士,就直接从宋制武散官中选取,各选出四个听起来顺耳的名号,如征威校尉,守阙毅士等等。再配上学自后世地肩章、领章,就已经足够了。
而文官官制,则有些麻烦。东海早前没有文臣,从长史府到各曹郎中,再到下面的各县,都要从头新立。为了定下官职的名称、品级,陈正汇没少花脑筋。而这些新设立的官职,要么从义学的毕业生里挑人来担任,要么就是使用投奔东海的外来士子。不过他们都是新人,为了维护武将们地尊严,这些官职的品级就不能太高。
如陈正汇为文官之首,东海长史,却也只有正六品,从六品也只有一人,为刚刚来投东海,被赵瑜任命为东海学政的卢明德,他是太宗朝宰相卢多逊之后,当年卢多逊被贬朱崖,在水南村开枝散叶,留下的一脉便是他的先人。各曹郎中,比朝中的各部郎中低一级,为正七品,而各县知县按所辖户数当个正七品绰绰有余,但为了便于长史府指挥,也只能定位为正八品。再其下,各县主簿、县丞、县尉的品级也都在九品上下。比起同列的武官,确要低上许多。
当然,除了官职之外,文官还有散官官阶,也都是模仿宋制。而这个散官官阶,就是为了让正官官品无法提高的文官,有晋升的余地,同时也可以让一些老资格地文官,能籍此得到比较高地品级。比如马林溪,正官工曹郎中为正七品,而中散大夫则是正五品,还在陈正汇之上。若不是这样做,他这个官迷,要是知道他的正官地品级甚至比判军器监的邓肯还低,肯定会暴跳如雷。
不过经过赵瑜、赵文、陈正汇三人讨论后的文武官制,绝大部分的安排都比较合理。计算过资历、功劳,由考虑了各人的能力、才学,才把他们放在合适的地方。官制初定,大头领们经过数天的讨价还价,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