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第三次产业革命(3 / 6)
此前,中华民国已经将晶体管计算机研发了出来。目前已经制造出了十几台成熟的晶体管计算机,运算速度在加减法方面,一秒可以完成5000次计算,平方、立方等计算方面,一秒可以完成50次。
这十几台电子计算机成为了中华民国的绝密,但是不进行应用,就相当于是无效,因此江渝将这些计算机分配给全国各区域的研究基地,在这些研究基地内成立绝密的计算中心。
各研究中心、研究所需要计算什么复杂的东西,就可以送到计算中心去,而这些研究中心和研究所根本就不知道计算中心内有电子计算机。他们只是发现,这个计算中心的计算速度极快,让他们得到了一个又一个极为兴奋的数据。
以往他们要得出这些数字,都得花费极多的时间,往往计算一个数据,需要动用几十人、上百人,一些大型的研究工程,动用的计算人员甚至超过了上千人。此前每一个研究基地,起码有几千名数学专业的人员,在不断的从事着计算再计算的任务。
如今的计算中心,却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出他们想要的数据,他们却并不怎么惊讶,因为之前这些数据都是交由江渝计算的,江渝脑海中能够连接后世的网络,也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快速的计算,因此他们早就习惯成自然了。
这十几台电子管计算机的应用,使中华民国的科研速度快速提升,成本也降低了不少,但是江渝却是有点看不上这些电子管计算机,这些电子管计算机实在太笨重了,就算是发展到了极致,还是很笨重,而且性能连后世的手机都比不上,但是却使他从各种计算任务中解脱了出来。
但性能太差,还是主要问题。
因此江渝决定向集成电路计算机跨越式发展,集成电路计算机虽然没有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性能高,但是却也是1964-1971之间的技术,属于第三代计算机。
第三代电子计算机即是将三种电子元件结合到一片小小的硅片上;同时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上。于是可以使计算机变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这种计算机还可以建立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
十二年后的中华民国,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数理化专业人才,这些本国人才被大量招募进了科研机构。
而那些欧美科学家,则不断的被中华民国调离绝密技术的科研攻关,以免技术泄漏到欧美。
技术是中华民国崛起的根本,因此不得不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