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技术竞赛(4 / 7)
印度等区域在欧洲人的掌控下,中华民国此时依旧可以用商品输出来盘剥他们,从而买入大量的资源,享受到更多的商品。同时高级商品的输出,可以遏制欧美的工业发展。
再则,此时的科技水平还不是二十一世纪那么发达,也没有那么多的产业可以分包出去让落后国家发展。
此时中华民国所采取的产业分工模式,在解决了红色毛熊,将沙皇俄国纳入体系之后,已经不需要那么多的傀儡国了。
印度人就算是在英国的统治下,中华民国同样也可以对他们进行劳动力剥削,只是没那么彻底,但也能产生不小的利益。
这一年,中华民国的进出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华民国的出口额虽然还在增长,但是进口额却是增长速度极快。
随着附属国分包的产业发展,中华民国大量进口那些商品,使进口额度不断增加。
就像是借钱的人,看起来很穷,但实际上却是大爷。出口多,只能说是给别人当苦力,而进口更多,相当于是在当老爷。
其中中国与各国签订的贸易逆差消除协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使中华民国进口商品快速增长。
不过,从欧美进口的商品中,多是原材料。
欧美经济因为中华民国的拉动,原材料开采行业一片繁荣,可谓是蓬勃发展。而中华民国,则省去了很多原材料开采的劳动力,将更多的劳动力放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
中华民国此时的产业分工,相当于就是欧美向中国出口原材料,附属国也向中国出口原材料的同时,还有大量的技术低,附加值低的商品出口到中国,让中国不用分出劳动力去生产这些商品。
不过中华民国的劳动力,很大一部分投入到了房地产当中。
老百姓有钱了自然要住好房子,同时城市也需要改造,这些方面都缺乏基础,因此拖了战争工业发展的后腿。
房地产,也成为财团敛财的重要领域。
中国第二次武力干涉俄国,花掉了上百亿的资金,即有打掉的,也有用来援助俄国人的。
钞票撒下去,又没有建设起产业。
财团的模式,即是当财团把需要建设的产业都建设得差不多的时候,消费市场也基本处于饱和状态。
当消费市场饱和后,就很难继续发展了。
房子、汽车、电器,这些大头的消费品,都属于耐用品,老百姓买了之后,可能七八年,十几年都不用换。
这次对俄干涉,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