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气到快吐血的大正倭王(4 / 8)
行严密的保护。
基本上在亚洲海域,拖网船的身影已经看不见了。
中华民国的拖网船,则开始向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发展,每年的灭绝捕捞模式,能捕捞到大量的渔产回来。
不过因为中华民国的国民已经不像当初那么缺乏蛋白质了,所以拖网船捕捞也收敛了不少。
在日本,渔产加工业也发展了起来。
这些渔产加工业是由中华民国民族资本商人投资,能保障渔产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情况。
而日本又有廉价的劳动力。
加工渔产是比较脏的工作,每天干完活浑身都是鱼腥味,而且不是每一种鱼都有相对应的机械可以加工,因此手工渔业加工被日本、越南、南洋土著等附属国分包,其中以日本规模最大,因为日本渔场的捕捞量是最大的,能就近运到日本去加工。
渔产经过日本人的加工之后,包装好就能出口到中华民国去。
为了减少日本人对天然海洋渔产的消耗,中华民国在日本大力发展沿海渔产养殖业,让日本人大量消费养殖渔产。
对于中华民国来说,要忽悠其他国家,只要在建筑、服装等方面搞好就行。
就如后世人们认为韩国很先进,那么漂亮的城市,还有大量的家庭汽车、个人电子产品等等。
但是谁知道韩国人竟然把排骨当成一种送人的礼物,吃排骨对他们来说就像是过年一样。
这就是工业时代的迷雾。
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好,农产品供应是否充足是一个重要标志。什么东西都可以被抢走,只有你吃到肚子里的食物,以及脑海中的知识是别人所抢不走的。
高楼大厦、汽车手机什么的,只能看,不能吃。
干的比牛多,吃得比猪差,这就是经济殖民下的产物。中华民国此时根本不把日本人当人看,认为日本人没资格过太好的日子。
知道为什么后世的日本漫画、av产业、韩国的娱乐产业那么发达吗?
那就是当一个国家的物质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只能满足国民的精神了。物质与精神,都是一种‘粮食’,可以使人满足。
中国古代的物质也不丰富,而精神粮食是比较正气的那种。而当世界彻底的进入后天社会之后,所出现的精神满足形式就产生了变化。
而在此时的中华民国,物质逐渐丰富,人们对精神上的需要则逐渐的下降。
物质、精神,是相冲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