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又挖了一个坑(4 / 6)
能拿到一笔钱。经济萧条时,一般都会资不抵债。
所以说,经济发展,财团敛财,无非就是那么回事,简单得很。但是多套几层,别人就看不懂了。
一家民营企业能够生存,管理是基础,就算是不能生存的企业,很多也把企业管理搞得很好。
真正的核心,是看准经济走势。
经济复苏时,果断贷款扩张。接下来就是预测经济萧条,在经济萧条前立即收缩旗下产业。
财团在搞经济泡沫时,对民企来说即是危机,也是机遇,只看他们能不能看准经济形势。
后世很多人高深莫测的说,那些商人每天都看新闻联播,只是你们看不懂其中的东西而已。
实际上,专门研究新闻联播的人,也就多是看一些政策走向,从而对经济局势进行判断。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触到财团这个圈子。
相比美国财团的张扬,中国军阀寡头财团是比较低调的,绝大部分民众都不知道这个财团的存在。
……
不久之后,财团开始炒高那些低级产业商品价格,导致那些低级产业的利润突然间高涨了起来。
舆论上也在感叹物价上涨,但是接着话锋一转,将原因归结于劳动成本的增高,并宣扬说这是好事,证明中华民国的所有工人的工资水平都上涨到了平均标准。
与此同时,财团开始大规模的抛售这些低级产业资产。那些民资老板不明所以,跑去贷款之后纷纷把这些产业买了下来。
一开始确实让他们赚了,但是要想赚回买到手时的钱,那还得不少时间。也就是说,他们回本就要好几年时间的。
这好几年时间里一旦市场出了问题,就完蛋了。
但是民资老板根本想不到,这些产业会大规模转移到附属国去,加上现在经济形势好得不像话,自然是直接吃下这些产业。
财团一边甩掉那些低级产业资产,一边开始在附属国建设这些产业,等经济萧条前,在附属国建设起来的那些低级产业又能再卖上一手,从而再把附属国的民资坑上一把。
这种坑人手法让人无话可说,吃了亏只能怪自己判断失误。
此前财团就已经在甩掉一些低级产业了,只不过没有这次这般的彻底而已,这次基本上把大部分的低级产业都甩掉了。
而那些附属国迎来的则是一次大规模的注资浪潮,财团和中华民国民族资本商人开始向附属国输出大量剩余资本,建设起了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