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陈留(4 / 5)
官。又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和培训,都能识字,军事素质也是极高。现在队伍膨胀了,这些军事骨干也都分派下去,当了各级正职。而投降的孙可望新军在经过甄别之后,也提拔了一批军事过硬、又能简单认几个字的人给他们做副职。
当然,副职们不能立即上岗,还需要去教导队学习、洗脑,以达到高原所提出的:纪律严明,作风严谨,军事过硬,秩序正规、内外团结、安全稳定、忠于高将军之要求。
培训期为一个月,有的是经久沙场、性格变态的教官去折磨他们。
至于高原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傅山的建议是:每三天给他们上一堂思想政治课就可以了。为上位者,需高屋建瓴,细节不用亲历亲为,但意识形态必须占领。
高原深以为然。
至于武器装备问题,老实说,缺口极大。打败孙可望之后,倒也得了一些兵器、铠甲,但数目不太,也不过五千左右。但这些装备质量都不高,大多已经破损,需要重新修补。很多人在同陈留军对阵的时候,手中还提着木棍和竹竿。打败孙可望,高原浪费了大量的弹药,还付出了一百名老兵的代价,若不是增加了这一万多壮丁,可说是亏到姥姥家了。
幸运的是,大战之后商路通畅,钱庄又将河南和扬州商人尽数捆到陈留的战车上。在商人们的高效率的工作下,一船船物资通过大运河和黄河送到开封。因为秋收在即,而陈留前一段时间又囤积了大量粮食。因此,这段时间送过来的物资以钢铁和棉被等军用物资为主。
崇祯十五年的秋天气候依旧干旱,地里的收成也不好。大量农民闲置在家,为了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何长顺再次将军工企业的规模扩大,又招收了两万工人,起了上百座小高炉,将就扬州商人送过来的生铁打造兵器和铠甲。
对于炼钢高原是一个外行,也没办法指导。对这个时代的作坊式手工业,对质量和数量也没办法进行必要的数据管理。刚开始,他只能看到一座座小高炉在黄河边上拔地而起,浓烟滚滚,污水横流。如此恶劣的生态失衡,让他大起嫌恶之感。
随着一批批军用器械流水一样地被制造出来,高原惊讶地认识到,只要人够多,荷包够壮,低效率的手工业也有极到的产量。这可是一个几万人的军工企业呀,就算每人每天只能用铁锤敲一个枪头,一天下来就是好几万个,而陈留军现在也不过才两万人。谁说大跃进不可以实现,只要有必要的技术和物资保障。当然,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陈留军现在的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