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章 气势汹汹下扬州(5 / 7)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等等谚语就是这种景象的生动写照。
在宋代,两淮的粮食生产,几乎占了全国粮食产量的三成以上。两淮的水稻亩产,最高已经超过三百斤。可见,两淮地区的农业,是相当发达的。然而,自从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黄河——以后,两淮的农业生产,就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黄河的泛滥,给淮安府和扬州府,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黄河夺淮以后,淮河上中游来水,在黄水顶托下,泄流不畅,逐渐潴积于盱眙和古淮阴城之间,使得破釜塘、白水塘、富陵湖、泥墩湖、万家湖等陂塘和小湖连成一片,扩大为浩荡的洪泽湖。一旦洪水暴涨,黄、淮交并,又把繁华的古泗州城、明祖陵和沿湖的许多村落吞入湖底。
由于黄强淮弱,黄河常倒灌入湖。泥沙淤淀,湖底日高。加上朝廷为了维持南北运河的粮运畅通,在治理黄、淮、运的策略上,采取了蓄清刷黄、引淮济运的治水方法,因而不断延长加高原来防御淮河洪水的高家堰,使之成为现在的洪泽湖大堤,洪泽湖遂成为一个著名的“悬湖”。
“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这句顺口溜可不是开玩笑的,洪泽湖高屋建瓴的形势,对整个里下河地区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防止发生大面积的睡在,从明成祖朱棣时期就开始,河道衙门就积极的疏通高邮湖和邵伯湖之间的通道,以引淮入江。然而,在正德年间,淮河洪水还是冲破蒋坝洪泽湖大堤,夺路入江,固定淮河由三河经扬州入江的流路。
事实上,黄河夺淮入海的严重后果,还不止洪泽湖一处。在淮河以北,由于黄河夺泗、夺淮,使沂水、泗水等迂回交侵,逐渐潴积形成骆马湖、黄墩湖。沂、泗洪水失去了入淮的流路,遂在骆马湖以下注入六塘河,经灌河口入海。
沭河下游则潴积成扎埠、平墩、青伊湖等串联湖泊洼地,从蔷薇河、临洪河分流入海。原淮河的入海口则形成新的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从原来的云梯关附近向东延伸六十公里,成为现在的海岸线。
明代的淮安府,还没有今天的响水、滨海、射阳、大丰等城镇,海岸线靠近今天的盐城一带。正是因为黄河夺淮入海,带来了大量的泥沙淤积,逐渐的形成陆地,海岸线不断的向东扩展,最终才形成了今天的地图。根据测算,在明代以后,因为黄河夺淮入海,增加的土地面积,至少有两万平方公里以上。
黄河夺淮以后,水灾连年,严重损害了两淮农业经济的发展。由于泗水和淮河下游河床的淤高,黄河泄流不畅,连年决口,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