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四章 山东危机(六)(2 / 7)
后,美国、智利等几大矿产出口大国也不约而同地提高了战略资源地出口关税,坐享欧洲“战争红利”,一时间,国际金属市场价格暴涨。
英法两国一直以来认为自己殖民地甚多,贸易和商业发达,对于战略物资的获取相当容易,并不屑于囤积和储存,在战争爆发的头半个月就吃足了苦头——英镑和法郎轻微贬值,各种资源价格几乎翻了一番。各资源输出国的提价政策对德国影响很小,德国一直都在囤积战争物资,而中国方面自12年以来,李汉为了给德国战车补血,同时也是为了偿还德国贷款,一直都是以大量战略物资尤其是各种重工、军工所需重金属抵偿德国贷款,让他们非自愿地加速囤积,德国也因此拥有了将近2年半的战争储备,使得现在的德国在战略物资的储备上,比原来历史上的德国多了一倍不止。
而且欧战刚刚开始,英国海军便斩断了德国同国际市场的联系,因此国际金属市场的暴涨对德国影响并不大。奥匈帝国也差不多,暂时也未受到多大的影响。不过最惨的还要数俄国,虽然本身资源丰富,但限于工业和采矿实力的孱弱,短时间内无法生产,甚至于因为适龄人口大量动员后参军,连粮食和军火都开始出现短缺。中国皮草跟木材一直都是俄国的主要输入国,随着财政部下达出口关税调整,东北输往俄国的皮草跟木材等价格增加了三分之一,高额的溢价令不少俄国商人遭遇亏损。
在这样的情况下,陆征祥在大总统的暗示下再一次向英国抛出了提高进口关税的谈判。只要英国答应将进口关税提升至20%,中国方面可以考虑降低一些出口关税。但骄傲的英国人并不肯轻易服输,他们只同意将关税提升至7.5%,并且要求中国出口关税不得高于10%。双方的立场和要价相去甚远,再加上中方本就是为了试探英国人对中德签署联合声明的态度,自然是谈不拢了。毕竟欧战开始之后,欧洲商品供给本国跟殖民地都成问题,哪里还有余力顾及远东中国,关税谈判并不急于一时。
中国能够抓住欧战的机会大肆渔利,一直野心勃勃的日本同样没有忽视这个机会。尽管日本国内高层已经确定了对德宣战,但反对之声依旧不小,最根本的莫过于亲英派的萨摩藩跟亲德派的长州藩之间的碰撞。新首相大隈重信尽管是长州藩元老山县有朋推出来的,但却是一位立志于改革日本的改革派,很显然他领导下的内阁不可能完全尊崇山县有朋的安排行事。所以在众多元老还不知情的情况下,内阁已初步决定站在英国一边参加战争。若不是长州藩对日本政局的影响远超大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