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章 大战起(4 / 11)
成,由欧阳成向其弟欧阳武策反。在这样的诱惑下,欧阳武虽没有直接宣布投靠袁世凯,但是态度也随之转变,开始于赣军之中倡导和平解决南北局势。
李烈钧在内外压力下,鉴于革命党人土气消沉,不得不表示退让,电告袁世凯:“沿江炮台已上炮衣,九江结束军管恢复秩序。”在袁世凯的命令下,第六师自常州后撤至扬州,形势稍有和缓。同时,李烈钧也派彭程万赴京陈述政见,黎元洪领命接见,向江西代表提出了调和的最低方案:“(一)公开声明服从中央;(二)欢迎汪民政长实行军民分治;(三)九江镇守使由中央派员接任;(四)赣督李烈钧下野。”并且限十天内答复。
前两条倒也罢了,然后后面两条李烈钧是万万不可能答应的。尤其是第四条更是直指于他,让他放弃对江西的统治权李烈钧如何能够接受。所以,只在江西代表发回方案的第二天,便由省议会出面,拒绝了黎元洪地最后通牒。
大战的气氛随着段祺瑞的‘战时内阁’跟袁世凯的最后通牒变得空前浓重,眼看着一场南北大战将要打响。然而,拥有兵权的革命党人则依然迟疑不决。孙中山电令广东独立,但陈炯明却跟胡汉民因为粤督之争而不愿表态,在他的带领下一种军方将领过半都是拒绝起兵。孙中山无奈,只好亲赴粤主持其事力劝之,陈炯明表面顺从,胡汉民旋即再一次召集旅长以上军官会议,讨论兴师北上。虎门要塞司令饶景华公然反对,扬言:“倘有径行出师、反抗中央、自取灭亡者,过虎门时,当以敌军对待。”由于诸将消极抵制出兵,胡汉民无可奈何,只能暂时放弃了出师之举。
整个民国二年的春夏之交,国民党都是在犹豫、动摇、观望、变乱、内讧地气氛中度过的。柏文蔚虽曾有皖、赣先行发难地建议,但顾虑到皖、赣军力薄弱,态势突出,处境危险而未能实现。不得已,命令陈其美先宣布上海独立,但上海区区弹丸之地械均缺,根本难以对抗,实属有心无力。广东力量虽雄厚,但军政官员意见分歧,力量根本凝聚不起来。湖南先不说谭延闿能够掌握几分实力,便是旁边有个态度不明的李汉,便足以令其束手束足了。而闽督孙道仁退出了与赣湘四督的联盟,则是对国民党武力讨袁的最沉重的打击,在山雨欲来风满楼地态势下,国民党已未战先乱。
正当革命党人士气消沉,谭人风调和失败之时,汪兆铭趁孙中山往日本求助军火、贷款援助的时机,说服黄兴、蔡元培等元老,同意请出前任内阁总理唐绍仪跟素有民国缔造者之称的赵风昌,准备通过两人去与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