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捡漏(3 / 5)
斗,还是海上战斗都不例外。
在整个交战过程中,第三特混舰队就一直在利用自己的优势与敌人作战,而第三特混舰队的优势有两点,一是先进的炮瞄雷达系统,二是比敌人更厉害的火炮。这两个优势结合起来之后,那就是第三特混舰队在远战方面比英国本土舰队强大许多。实战证明,即使是在十三海里,也就是大概26000码的距离上,26式穿甲弹对“纳尔逊”级战列舰厚达15英寸的主装甲带仍然有三成左右的穿透率,而对付“伊丽莎白女王”级与“铁公爵”号就更不在话下了。
从这也能看出英国人的装甲钢材的质量确实不怎么样。按理说,26式穿甲弹最多在15000码的距离上洞穿15英寸厚的装甲,而在25000码的距离上,最多只能打穿10英寸厚的装甲。也就是说,英国人15英寸厚的装甲也就最多相当于唐帝国战舰上250毫米厚的装甲。
雷达方面的差距更是决定性的。在12海里左右的距离上,“新省会”级的雷达可以为主炮提供准确的目标引导参数,虽然在这个距离上的命中率非常低,甚至还不到半成,但是在同等条件下,英国战列舰上的雷达甚至很难以清楚的探测到目标,就更难以引导炮击了。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整个交战过程中,最初没有遭到打击的三艘英国战列舰根本就无法对第三特混舰队的战列舰构成多大的威胁,这就更不要说那三艘遭到了集中打击的战列舰了。除了几次因为运气好而命中了目标之外,在几个小时的炮战中,英国本土舰队的那几艘战列舰就没有对常荐新他们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战斗打到这个地步,就算英国人再怎么骄傲,也不得不承认对手的能力,更不得不承认与唐帝国海军之间的巨大差距。别手八艘老掉牙的战列舰,就算当时参战的是八艘英国海军最先进的“前卫”级战列舰,也不一定能够在战斗中获得胜利,最多只是给第三特混舰队制造更大的伤亡而已。可以说,到了战争后期,英国这个最为重视战列舰的国家反而没有世界上最好的战列舰。
导致英国在制造先进战列舰方面落后的原因有很多,国力,对战列舰的设计思想,本土遭到了毁灭性的轰炸等等。这其中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在北大西洋上,英国海军实际上没有遇到任何有威胁的挑战,因此,在发展新式战列舰方面,英国人的压力就不是很大。往往,英国海军是在一种被动的情况下发展的,比如当德国人开始建造“俾斯麦”级的时候,英国海军就发现他们以往的所有战列舰,包括在战前建造的“英王乔治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