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独立空军(4 / 5)
外,岸基航空兵中的海上巡逻机部队也主要是执行与海军,海战有关系的任务,由其任务的特殊性就应该由海军直接指挥。从这些方面来讲,成立空军之后,海军仍然能够保留航空兵。
对当时的帝国海军来说,最大的影响就是将失去战略打击兵,不过,这实际上也算不上是损失,因为海军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再继续拥有那么多的重型轰炸机了。
当初成立战略打击兵的时候,聂人凤就考虑到了今后成立空军时对海军造成的影响。如果将那些重型轰炸机编如了海军航空兵的话,那么今后海军航空兵何去何从?当然,这也有陆军妥协的因素在里面,毕竟战略打击兵所执行的任务与陆军航空兵战略轰炸机部队的任务基本上是重叠的,而战略轰炸机部队是陆航的主体之一。因此,对海军来说,战略打击兵实际上是“拣”来的部队,从先后安排廖汉翔,伍显昱,以及后来的罗云冲为兵种司令官就可以看出,聂人凤很清楚,这支部队是临时分给海军的,战争结束之后,海军就没有任何理由保留下战略打击兵了。
从总体上而言,或者说是从海军或者陆军自身利益而言,空军的出现,无疑对这两个军种都没有好处。如果帝国在战争结束之后成立空军的话,那么仅从军费上看,海陆两军都无法接受。战争结束后,军费肯定大幅度缩减,本来两家分配军费就够紧张的了,现在还要将军费分成三份,自然就更加紧张了。更重要的是,只要航空兵保留在陆海两军之内,那么陆海两军在使用军费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这样就可以设法弥补军费降低时出现的漏洞。因此,不管是聂人凤,还是严定宇,都不希望看到空军出现,可两人也都知道,他们是没有办法阻止成立空军的。
如果卫伯瑜不出事,没有被牵扯到刺杀首相的案件中去,或者说,他不是卫家的人的话,那么他肯定是空军首任司令官的头号人选,不管从阅历,资历,影响力等方面来看,卫伯瑜比罗云冲强了百倍都不止。而空军的主体就是陆军航空兵,那么由陆军航空兵司令出任空军司令,这也合情合理。而罗云冲当时不过就是海军战略打击部队司令,这甚至比其他的兵种司令还要差一点呢。
卫伯瑜被卸职,给了罗云冲一个机会。实际上当时没有人比罗云冲更适合去担任首位空军司令了。
谈仁皓在提出罗云冲的时候就知道,只要廖汉翔不出面与罗云冲竞争,那么就没有人可以从罗云冲手里抢走首任空军司令的位置。而廖汉翔应该不会与罗云冲竞争。首先罗云冲是廖汉翔的得意弟子,罗云冲当了空军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