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独立空军(2 / 5)
字来增强社会资金流动,通过有限的,有控制的通货膨胀最终刺激经济发展。
对唐帝国来说,这显然是最有效的经济发展手段,而且这些政策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让帝国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可这却直接导致了其他国家的经济进一步衰退。特别是在让“唐元”贬值,以此增加出口,利用外界投资,以及全世界的资本市场来拉动帝国国内经济增长方面,这几乎搞垮了其他国家的经济。而正是这些政策,最终导致“金本位”的世界金融体系崩溃,贸易竞争最终严重激化了原本就不怎么好的国际关系,为后来的全球战争埋下了伏笔。
在薛希岳所采取的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中,似乎与军队没有多少关系,可实际上却有很大关系。比如,通过扩大军购刺激工业生产。另外,在基础建设方面,当时薛希岳规划了帝国的交通基础干线,其中大部分都在战争爆发前建成,而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造工作也需要军队的支持。反正,当时薛希岳要想让他的经济政策得以顺利推广,就必须要得到军队的全力支持。显然,薛希岳在这个时候提出成立空军的话,不仅不符合帝国的实际国情,还将使他失去海陆两军的支持,恐怕他的经济复苏政策就不会获得成功,至少不会完全成功了。
因为这些众多的原因,成立空军的事情就拖了下来,而这一拖就拖到了战争爆发。在战争爆发前,没有人再提起过成立空军的事,而且受唐帝国影响,美国也没有成立空军,也正因为这个潜力最强大的对手都没有成立空军,那唐帝国有什么必要要成立空军呢?战争爆发后,薛希岳曾经提出过要成立空军的打算,可谁都清楚,在战争期间大规模改组帝国的军事结构,这是最不明智的事情。因此,薛希岳也不过就是提一提而已,并没有编入正式的日程安排。在他康复重新执政后,又提出过成立空军的事情,可聂人凤与严定宇都坚决反对,而且理由充分。最终,双方都各让一步,薛希岳保证不在战争期间成立空军,而聂人凤与严定宇也答应在战争结束后会与首相讨论成立空军的事情。
也许在战争爆发前,要不要成立空军还存在着争议,毕竟当时航空兵才出现,没有完善的战术理论体系,而且谁都无法肯定航空兵在未来的战场上到底有什么样的地位,是否能够主宰战争。另外,战争爆发前,军队规模有限,航空兵的规模也有限,作战飞机的性能更是很不理想,就算成立了空军,空军的规模也不会很大。另外,让陆军与海军各保留一支航空兵,这对陆海两军的指挥体系也没有多大的影响。到现在,恐怕就不再有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