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自下往上(5 / 7)
想要增加开销,你还得找我要钱,因为相对于州而言,县的财政直接决定州的财政,都护府的财政又是由州来决定的,一级一级往上。
当然,这也不是说当地酋长完全做主,这个需要官府与百姓沟通的,大家商量着办,这就剥夺了官府剥削、压迫百姓的权力。
这也是李治答应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样一来,刺史不具备集权的基础了,你要造反,你一没钱,二没人,权力又是极度分散的,你拿命造啊。李治可从未奢望说要靠剥削西北百姓发财,问题是这山高皇帝远,作为个人利益而言,刺史肯定会想尽办法剥削百姓,不然当这官干什么,可万一造成混乱,会对中央政府造成非常大的损失,朝廷出兵镇压一回,都够你贪一辈子了。
当初陈硕真造反可都是那些混蛋县令造成的,跟李治没有关系,要是李治知道的话,他肯定会发粮食,当时大唐已经恢复过来,救济一个县还是没有问题,可损害的却是李治的利益,被骂也是李治,李治真觉得冤枉,他也想杜绝这种情况发生。
还有一点就是,这县决定州的财政,州可没法决定中央的财政,道理很简单,县之所以个限制州的权力,那是因为县能够影响到州的财政,可是朝廷的财政可不需要你西北来支撑,就你西北那点税收,还不够咱们中原官员一年的吃喝开销,只要你们能够自给自足,别连累中央财政就可以了,但是反过来,政策是中央定的,商人条例也是经过中央的首肯,才能够施行。
只是说对于目前的中原王朝而言,西北需要是安定,是推行汉制,融合民族,建立起统一的政权,这个政策的出发点就是帮助两地融合完成过度。等到完成了绝对的统一,今后还是可以与时俱进的,政策是可以改变的,当初韩艺将政策一分为二,基本政策是不改变,李治也不想改变,但是商人条例是意向,这就是可以改变。
李治也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经过深思熟虑才答应的。
至于人事安排,李治是让韩艺与吏部尚书安排县一级别的,刺史还是由大臣推荐,皇帝直接任命,这个跟中原一样。
李义府、许敬宗就很无语,当我们是傻子呀,既然是自下往上的权力划分,那县一级才是最关键的,但是他们也不好说什么,制度就是这样安排的,五品以下,吏部决定,五品以上,皇帝任命。当然,他们也不太稀罕,谁会送钱给他们,去西北谋求一官半职,这是花钱找罪受。
另外,就是建设好官府之后,要赶紧推行汉字、汉语、汉学,要在当地建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