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夏听音(4 / 5)
子说:“你看人家的包装,欧洲人和我们的审美始终不同,精品的瓷器就是艺术,艺术是美学,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折中这一块,也难让外国人欣赏我们的东西。”她看向乾启忽然说:“我们以前的外销瓷和对内的瓷器不同,看来古人已经很早注意这一点了。”
乾启挪开那盒子说:“这帮人不行,也都太外行,我们得重新招聘一批。”又看向赵平,“你那里怎么样?”
赵平那边现在也是面临工匠的问题,他说:“一个是烧窑的师傅,最少得七八个,现在我就找到俩,还有就是画工,好的画工我知道,也能挖过来,但要看给什么条件,最难的就是把桩师傅,烧窑全靠他,可景德镇这里最好的师傅,我暂时还请不来。”
乾启看向宝珠,“是不是还有花料和配方?”
宝珠摇头,方子她本身有,可以试试,“主要还是烧窑的师傅。”她总不能自己去烧窑,自己去画东西。”想了想,她看向赵平,“让你打听的事情都打听来了吗?”
赵平连忙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递给她,宝珠打开一看,看向乾启,晃了晃手里的纸,突然一笑,有些古灵精怪,“大树底下好乘凉,这次要靠你了。”
乾启靠向椅背,上次把表白变成外销瓷宣传,她那天也是这样的表情,“你说。”
宝珠缓声道:“这些师傅年纪都大了,这是我让赵平找来的,他们家里人的情况。”她把纸摊给乾启看,“这些师傅本身是手艺人,家里孩子的受教育程度有限,顶多就是大学生,像这个把桩师傅,他和女儿住在一起,而他的孙子现在在一家二流的公司做文职。”
乾启望着她,有些不敢相信,“你的意思,让我先从他们孙子女儿的工作上面下手?”
宝珠一抽那纸不屑道:“说什么下手,是解决就业问题。这师傅能和女儿住,和孙子关系也不错,是吧,赵平。”
赵平点头,“那上面都写着,你让我问的,一样没少。”
宝珠对乾启说:“老人的心里,孩子,孙子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中国人讲求天伦之乐,很多老人到了老年,都害怕对家里没用,所以变得讨好子女,总担心被子女忽略,你帮他们孙子换个更好的工作,对他来说,比他烧窑把桩更能证明出自己在家的地位。为自己家人好的事,也心甘情愿。反正哪里烧窑不是烧,哪里把桩不是一把火。”
乾启:“……”
赵平目瞪口呆,这也可以,神逻辑呀?!
乾启想了好一会,完全没料到,她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