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只能打仗(1 / 6)
跟田弘遇吩咐了去辽东种地,又问了一下关于蒙古的事,杨改革也算是安心不少,从各方面的情报来看,蒙古人怕是再没机会跟自己叫板了,一待后金西窜,蒙古人就会成为一个历史。
说到这里,杨改革的心晴又好上不少,孙承宗似乎也轻松了一些,偌大的压力,也终于似乎是减轻了一些。
“陛下,既然蒙古人已经无法再翻身了,那山西晋商通虏案?……”孙承宗可能是想到了什么,问道。这个问题,也是蒙古战战略中的一环。
“……不,暂且还是别急着结案,还是让那帮人一直拖着,拖到明年去再说,至少也要等东虏西逃了才能再说,此时结案,还是早了些,剑,还是要悬在那些人头上比较好……”杨改革想了想说道。
“臣遵旨!”孙承宗及其严肃的回答道,这件事的凶险,其实,不亚于他在三岔河和鞑子打仗,虽然蒙古人这边没有正面较量,可实际,在蒙古人身上花的心思,不比鞑子那边少,没有大战,也没有什么大冲突,一切都在静悄悄之中,无声无息的就发生了,旁人根本看不透这里面发生了什么,倒是有点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意思。
蒙古人和山西晋商通虏案,和后金的关系,其实,这都是一系列策划里的一环,事实上,说是晋商通虏,这是不完全对的,实则这里面还有边将,边疆将门集团在里面掺合,不然,仅凭几个商人,是不可能把买卖做到那么大的。明朝开国,定下了军户的制度,边关也由众多的边将把守,这些军户、边将经过两百年的通婚,也逐渐的发展出了“将门”这么一个比较宽泛的利益团体,在某些事上,算是共同进退,有他们的利益诉求的。比较著名的将门有比如祖大寿的祖家,吴三桂的吴家,还比如李成梁也都算是将门集团的代表。
这些将门集团的生存,一靠朝廷拨银子,二靠自己种地,三就是靠走私,基本就是这几样套路,过得日子,也不是那么宽裕,历史上传闻的比如将门集团养贼自重这些传言,也不是完全没根据。种地收入有限,走私也有个限度,毕竟还有正规马市,而靠朝廷拨银子,显然要被文臣们极度压制,养贼自重也算是跟朝廷要银子的办法之一了。
山西晋商案,既是向文臣开刀的引子,其实,也算是暗地里向边关将门集团开刀的引子,更是对付蒙古人的一把刀。这也是杨改革坚持把办案的权利交给三法司的原因,甚至还给了三法司的人钦差的地位。其实,作用就是在这里,借文臣,借三法司的手,压制将门集团,让他们不敢轻易的参与走私,至少在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