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九章 于、沈来访(3 / 6)
见,算是开了眼,什么都是新奇的。他曾问一个民兵,既然想打鬼子,为什么不吃粮当兵?那民兵告诉他,八路军说了,民兵也是兵,一手拿锄头、一手拿钢枪,小鬼子来了,就揍它狗日的!平时就搞生产,没粮食怎么行?
于学忠又问,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是不是你父母、老婆不让你去当兵啊?
旁边一个民兵瓮声瓮气地说道:“你算是冤枉他了。他是我们的队长,八路军不让他参军,让他领着我们保卫村子。”
于学忠想试探一下,就说八路军不行,连军饷都不发。还是国军正规军厉害,装备好,服装好,还有军饷。
那民兵队长只是憨笑,一声不吭。另外一个民兵把嘴一咧,露出了满嘴白牙,吭吭哧哧地说:“你说的没错,八路军是不发军饷,但女娃子都愿意嫁给八路军,因为他们是俺老百姓的兵。国军啥都好,就有一点不好,那就是打仗稀松。”
气得于学忠张口结舌,再无话可说。
沈鸿烈感慨的是,共产党太厉害了,抓军队厉害,抓生产也这么厉害。这山东地面过去都是一年一熟,怎么看地里绿油油的豆子、绿油油的玉米、绿油油的白菜萝卜、绿油油的红薯秧子,分明是实现了一年两熟。
要说这沈鸿烈在青岛市长任上确实是干出了名堂,肚子里是有货的。路过一块豆地时,看到一个老农在锄草,就下马去和老农攀谈,询问为什么这个时候种豆子。
那老农告诉他,整个鲁东南从去年开始就搞一年两熟了,听说是八路军大英雄刘一民将军要求的。开始的时候大家不相信,不知道收麦后再种豆子能不能长熟,只有一部分人种。结果种的人家都得了个好收成,晚玉米、晚豆子都卖了好价钱。这下老百姓都开窍了,全部都搞一年两熟了。
沈鸿烈心里黯然,要是这样的话,土地的出产等于是翻了一番,这八路军根据地怕是再也不愁没粮吃了。长此下去,老百姓必然跟着共产党八路军走,自己的山东省政府、山东省党部、山东省保安司令部,怕是再也没有办法完成委员长交给的任务了。
两个人心态不同,感慨不同,到了罗荣桓办公室后,说话的语气也不同。
于学忠很客气,坐定后先是感谢八路军大力支援,新八旅和八路军地方武装参战后,防线已基本稳定。
罗荣桓马上说于总司令客气,都是抗日军队,没有见死不救的道理,彼此互相支援是应该的。
见罗荣桓说的恳切,于学忠就提出,能不能请八路军再增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