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关关难过关关过!(7 / 11)
落架那种林巧枝暂时是真没办法。
只能等这些前辈自己攻克。
但是有一些,她却能给出建议:“有没有可能采用局部热处理,来释放材料内部应力,从而降低焊接变形?”
对方一愣。
他们是来学习做模具的,但林巧枝却给出了原来路线的解决想法。
但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
他们用的镍基高温合金焊接过程就是会遇到变形问题!!
还有来学习注塑模具的厂。
他们做的模具,是要往里面添加“塑料熔体”,不仅要考虑分体的合理性,还必须要考虑到流道,如果流道设计得不合理,熔体流进去填充的就会不均匀,模具也算是做失败了。
林巧枝在和他们交流分体研制问题的时候,就在图纸上边用铅笔画边提出:“我们是不是可以试一下‘多级分流’,增加一些过渡段,同时把浇口位置移到①②③这几个点来,感觉熔体流速的差距应该可以控制在10%以内。”
“或者从这边拆分一下……”
林巧枝说着来了灵感,又在旁边换了一种拆模具的方式,这样流道的设计就更简单清晰了:“我这也只是初步想法,最好还是要测试一下。”
要做注塑模具的厂,精神都提起来一些。
……
交流会越进行。
大家就发现林巧枝有点神,她的思维好像不受限制,和她交流起来非常轻松,她好像总能很快明白你在说什么,并且思维活跃的给出惊人的建议,是的,惊人,语出惊人。
如今这会儿,消息闭塞。
人们通过写信交流,稍微快一点的是?*? 电报,但贵,大家都很惜字,电话更没有普及。
很多不超过三级的工人,可能一辈子就守在厂里,连本市都不会出。
人们获得知识的成本,增长见识的机会,都是非常珍贵且有限的。
没有见过“万吨水压机”的人,当听人说它的结构时,可能都要懵一会儿。
但见过“台扇”的人,你和她讨论扇叶的制造,电机的转速,她很快就能接过话来。
林巧枝却天然拥有这份“见识”
但她自己目前还对这份“见识”一无所觉,因为见识这个东西,太广太杂太浅,很难在她自己实际工作中派上用场。
再加上她是一家一家去沟通的,还有很多问题压根没有办法,以至于她是越沟通越谦虚,感慨工业世界的广袤。
更感慨于这些前辈的不凡。
这些前辈升四级工、升五级工,升六级工,可不是平白来的虚名。
他们也是对工业做出过非常大的贡献的。
比如王柏强,在五级工已经停留好些年了,做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