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天幕重启,怀疑的阴云(1 / 8)
发展到了……今日的这样。
看似又回到了先帝在时的各方制衡,实则已是截然不同的一副模样。
他因腿伤暂时告别朝堂,都已是这其中最不值得去说的一条。
建康城中的守军,原本由世家门阀与会稽王司马道子各掌一半,或者说是由后者占据上风。然而会稽王被以谋逆罪名诛杀后,这部分庇护皇城的军权竟没有落到他们这些人的手里,已完全被皇后借助北府军的助力掌握。
又因她额外募招的两千亲卫,变成了城内两千听命于皇后的人,城外五千听命于“皇后”名号的人。
何来其他人的位置!
不仅如此,就连朝堂之上,昔日司马道子的从属已被清算大半,空出来的位置也没见被其他人填上,而是以等待天幕重启随时应变为由,继续保持着空缺。
自王珣变成了皇后的应声筒,谢琰被桓玄俘虏,他则因这种奇怪的原因需要暂歇后,朝堂上更是变成了皇后的一言堂。
至于皇帝?一个傻子除了发出一个“好”字,还有什么额外的用处吗?
——如果这也算是发表想法的话。
以至于就连建康城中的百姓都知道,近来政令悉出皇后之手,看似扭转过来了少许对于永安的期待,却又何尝不是将这种期待,转嫁到了皇后的头上。
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失权。
唯一能称得上是找回世家脸面的,竟只剩了一个谢道韫。
自建康顺长江水道而上,直抵历阳,再入荆扬交界,以船行匆匆,也不过是一两日的光景。
谢道韫会见桓玄的结果,在她出行的三日后便已传入了建康。
一句“谢琰有操守之愧,谢氏仍不负昔年壮志”,一句“赎兵不赎将”,成功用谢安谢玄等人留在百姓心中的印象,以及皇后大义凛然的态度,扭转了桓玄先前占据上风的舆论。
再加上,年逾五十的谢道韫孤身出使,并未有救援谢琰之意,只为商谈联手北伐一事,反而让桓玄将她亲自礼送出境,变成了一段佳话。
桓玄也愿意让步,他索要的北伐军粮,在一月之内送达即可。
于是,历阳守军在谢道韫的据理力争之下,先被放出了一部分,随她一并回到了历阳。
不仅如此,谢道韫并未还朝,而是坐镇历阳,作为朝廷的使者拿出必欲赎人的态度,同时稳定荆扬边境军心,宛然有了昔日谢氏东山再起、拒敌于外的气度。
可难道,庾楷该为了谢道韫这番不卑不亢、能担大任的表现而感到高兴吗?
他从那建康城头一瘸一拐地往回走时,正瞧见了一队新应招而来的士卒手执长戟快步跑过,和他这个腿脚不灵便的人简直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