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我何惧于养虎为患(2 / 8)
他若是在这个时候投向朝廷,不仅不会被人计较他先前杀死殷仲堪的悖逆,反而会被厚礼相迎。
天幕往后如何说,都不重要。
他与朝臣抱团,以士族累世积淀,训练出数支强兵,足以趁着北方彼此吞并的间隙武装南北防线。
长江天险在前,苻坚率领十余万铁骑南下,也终究折戟沉沙,现在的拓跋圭比起苻坚,还差了太远,更难以做到大举挥兵南下。
起码在桓玄有生之年,他都能以“晋臣”的身份,充当拦截北方铁骑的中流砥柱。若是有朝一日病故,朝廷还要如同他父亲桓温当年身死时候那样,追赠他为丞相,奖励他一个上谥,再以霍光旧例举行丧仪,赠予九旈鸾辂、黄屋左纛。
好,真是臣子之中的第一流!
但同时 ,他也需要面对一个难题。
他在朝野之中的声望远不如他父亲当年。在他的手中,也没有一份“辅政”大权。
名分不足,就容易为人所制。
若是世家门阀有心对他动手,他就是“卸磨杀驴”里的那个驴。
必要时,需效仿桓温当年所为,虽敬奉天子,但该不入朝的时候就不入朝。
“呵,这确实是下策。”
若是操作得宜,确实能给他换来桓温当年的地位。但向朝廷俯首这个举动,本身就是在为自己戴上一层枷锁。
而枷锁一旦戴上,就不是那麽容易去掉的。
他没有父亲那样的好耐性,不喜欢这样虚与委蛇。
所以,桓玄不曾在这一条的末尾有片刻停留,就已往下看去。
只见随后写道,中策,便是归降永安。
“……”桓玄绷着嘴角,险些蹦出一句“图穷匕见”的吐槽来。
但往后一看就见,这里写着,人的性情与志趣,往往不是那麽容易改变的。
就算有天幕的提醒在前,该找死的人还是会花样找死,该聚在一起的人,还是会因为同样的目标而携手。
换句话说,天幕上的桓玄桓将军愿意为永安所用,直到一个登基一个为楚王,想必如今也能彼此欣赏投契。当然,也会同样走向陌路,反目成仇。
这条中策,就是让桓玄投效永安,一旦得到楚王的位置,便即刻急流勇退,以免重蹈韩信覆辙。
到时候,名也有了,命也有了。
至于为何只是个中策,桓玄自己心里清楚。
他不会接受这一条的。
在这句太过真实而直白的分析面前,桓玄大概很难不对那位素未谋面的永安大帝多出了几分好感。
一个真诚的上位者,不会让人有多讨厌。
可惜……他们终究不是同路人。
他叹了口气,对于接下来的上策多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