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8 / 9)
头上叠着的许多诗稿。
不止皇帝,公主也在。她在一旁,正和老宫监赵中芳一道在用一只小炉子煎药。帐中弥漫着一股混合着苦药和龙涎香的古怪的气味,但闻起来并不叫人难受,反而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崔卿来了?快来。昨夜一时兴起,随口说了一句,今日就交上来这一大堆。看得朕眼花头疼,不看,又怕辜负了众卿的一番心意。想到崔卿,少年便高中进士,昭文馆修史大臣,故特意唤来,帮朕同看。”
皇帝看到他,笑呵呵地招呼,又命他不必拘礼,随意坐便是。
崔道嗣颇有一种感觉,自公主回来后,这两天露脸的皇帝,和从前相比,简直如同换了一个人。
皇帝可以展示亲善,作臣子的,却无时不刻也不能放松。这个道理,他怎会不懂。当下依旧循制,朝着皇帝和公主各行礼后,这才坐到皇帝下手边,接过递来的一叠诗稿,看了起来。
实话说,这种纯是为投帝王喜好而作的宫制诗,包括他自己昨夜在夜宴里当众作的那一首,看得多了,内容几乎千篇一律,无非是称颂公主和皇帝,歌功颂德。昨夜众多大臣回去,有些大约是叫身边的人捉刀,写得还算不错。他便将可入目的一一挑出,放在一边,供皇帝自己再遴选,当中便有新安王李诲的诗作。
忽然,皇帝递来一稿,叫他看看写得如何。
崔道嗣接过,见稿是一首无题古体诗,笔迹疏放,墨迹淋漓,略显潦草,显是一气呵成作下的。写道:
玉人天宫来,盈盈花作貌。
五云泽星辉,万象入春台。
剑动龙吟霜,箫起凤翩来。
昔有猗兰操,五经作渊海。
遥知银汉远,此心久徘徊。
崔道嗣看完,便沉吟不语了起来。这时,听到头上皇帝的声音响了起来:“如何?以你才学,你竟没自己的看法?”
崔道嗣抬目,撞见了皇帝投来的审视似的两道目光。
他知皇帝少时也师从诸多大儒,如已故昭德皇后之父,早早便也曾做过他的老师,想来他不会全无想法,忙据实道:“此诗文采上上,引经据典,但臣细读之下,仿似读出几分不满抱怨之意。”
“讲。”
“陛下看,诗中这‘昔有猗兰操,五经作渊海’一句,猗兰操,乃孔仲尼高洁之志趣,五经渊海,则出自抱朴子,原句云,五经为道义之渊海。加上最后,此心久徘徊。他徘徊难解的是什么?分明就是说,现如今朝堂不明,道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