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曜初的报纸(2 / 4)
流行文化’。她到各州各地,凡有书肆之处,都见过那一份《诗刊特辑报纸》的手抄版以及雕版印刷版。
真可谓是衔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处处皆见。[1]
而当地署衙朝臣还罢了,但凡学子见了她的书令史天团,比见了巡按使本人还要激动,真有人拿着诗稿上来要签名。
当然,从姜沃的角度来看,并不只是报纸成就了他们的名声,更是他们的诗文成就了报纸。
恰如千里马与伯乐一般。
报纸给了许多才子展览才华的舞台。
总之,有这样的活字招牌在前。待到出版署正式成立,开始收文稿的时候,根本不愁没有诗文可以刊登,只愁诗文太多。
而曜初这两年收诗文,也优先收取各公主府诗会的佳作。
她如此行事,谁也说不出一个‘不’字来。因这出版署跟城建署一般,从不归属六部。而这报纸的起源,原本也是姜侯的一次诗会,突如其来的意动而已。
这出版署就像是安定公主的幕府一样,从头到尾都是她自己选人自己忙活,甚至是自己出钱。
帝后再疼爱女儿,在这件事上,也没有勒令户部出钱——辛侍中可以作证。
说来他原本是担心过此事的,害怕帝后因偏爱公主,就像国家修书修史一样,给公主出钱,让她办什么报纸。
后来听说人家公主出自己的私房钱,辛侍中整个人都明媚了。
甚至还幻想过,若是弘文馆修书的时候,也不走国库就好了。
不过哪怕是财迷如辛侍中,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从起建到出资,都是安定公主府的官吏自己搞定的——那这出版署的报纸之上,诗文如何选,也自然由安定公主来定。
以至于如今京中若是有诗会,长乐公主、城阳公主等公主府邸举办的诗会,倒是比宰相名门之家举办的诗会,更引得举子们热情参与。
毕竟,上报纸的机会比较大嘛。
这不叫势利,这叫……现实。
姜沃看过此次刊登的诗文,然后对着师父和崔朝举起了这份报纸,笑道:“曜初这孩子也太聪明了。这报纸上,一半是名,一半是利。”
名,是传于天下的诗名。
利,是京外了解京中朝堂大事的便利!
与姜沃最开始的诗刊特辑不同,如今城建署的报纸上,一半是诗文,另一半,是‘京中要闻杂事’。
对,只是些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