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贤外助(8 / 12)
。
原先做晋王时,李治就不曾出宫住在自己王府里,因此不太信任王府内属官推举上来的捉钱人。
那些属官今日推这个明日荐那个的——多半是哪个商人送了钱多,他们就推荐哪个。
李治很有钱,倒不是怕他们做生意给自己赔多少。
反而是怕挣得太多——那些商人万一打着晋王的名义,在外头狠命捞钱,甚至做些灰色生意,到时候牵连了他的名声,才是大事。
于是他索性把寻靠谱捉钱人的事都交给了崔朝。
还有些想当小金库,不想入王府账目的私产,就直接挂到崔朝名下去。
以至于崔朝现在手下的产业极多,囊括柜坊(类似后世钱庄,用于存放与借贷钱财)、金银行、马行、逆旅、饮子药家、酒肆、米行、布行、以及印刷铺和书肆——甚至因为铜钱流动量太大,还顺便开了一家钱贯铺,专门负责制作并对外售卖串钱的草绳。
基本实现了衣食住行,买卖借贷,乃至文化娱乐产业,全部能从自家的产业里完成。
就差生老病死也全都包圆了。
这么多类型的产业都在他手里握着,对他来说,当然有更看重的——比如米行。
米价是最实在的衡量百姓过日子的标准。
据说当今圣人刚继位的时候,除了面对边患,大唐境内更是“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真是许多百姓都在饿肚子。然而圣人登基后,不过三年,就治理的境内清平,粮食丰熟,米价甚至能降到‘米斗三四钱’![1]
崔朝在朝中,总听大臣们山呼圣人,用无数华美的辞藻诉说忠心。
但他倒觉得,米行里一些积年的老伙计,那些经过隋末战乱,饿殍遍地的老人家,每回说起圣人平定天下,让他们能吃饱饭时,那种发自内心视若神明的祷告圣人万年,才更真心。
事关米行,崔朝次日便从鸿胪寺出来,亲自去见了这位程掌柜。
他主要是怕米行出现了什么进货时不谨,混入大量陈米,甚至腐米的质量问题。
好在不是有什么坏事,程掌柜眉飞色舞跟他说了一件好事。
“有一家中等儿的米行,说是要转卖呢!说是东家不想做了——这年头出手米行的可不多,据说是这月就要出手的,我这才着急给郎君送了两三回名刺,请您拿主意。”
米行这种买卖,只要能立起来,经营数年,有了固定的客源,在盛世的一般是很平稳的,算是稳定生财的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