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3 / 4)
情欢乐,他的全部理想、回忆和喜怒哀乐,都会在这一刻变得苍白,从此被时间埋葬。
在死亡面前,你我皆是凡人。
但如果乔镜只在文章里写这些人人都知道的大道理,他的小说也不可能那么受欢迎。
说实话,乔镜其实挺讨厌这些“正确的废话”的,他更希望乔景还有《凡人》的读者们,能在看完这本书后,都可以依靠自己找到那个答案。
和之前他写的《众生渡》一样,这也是一本群像文,故事的背景与当下华夏遭遇到的危机很是相似,都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但是乔镜并没有详写这些,因为他的重点本就不是在描写战争本身,而是战争下的芸芸众生。
这本书没有主角,在和许维新以及《爱民报》的高老板商量过后,两家报社最终都同意了乔镜的要求,并不拘泥于字数,而是将它分为了一个个独立的短篇进行连载。
或者,可以这样说——
这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是各自篇章中的主角。
书中,有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大勇之士,有一夜白头的理想主义者,有哭喊着郎君莫走一追三里路的年轻新娘,还有为国义演、铁骨铮铮的戏子……学生战死沙场,老师弃笔从戎,道士还俗下山,九州大地上燃起狼烟烽火,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无数人选择抛下一切,从天涯海角奔赴到山海关——在《凡人》中,山海关并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个象征。
为什么要去山海关?
——因为要去打仗。
战争什么时候结束?
——不知道。
但是人人都说,只要过了山海关,就回家了。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些人物身上,很多都有着乔镜曾经听到、或者看到过的现实影子。像是之前他在戏园后台和程雅蓉见了一面,尽管景星阑老大不乐意,但直到现在,程雅蓉还是一直和乔镜保持着每周一封的信件往来。
他在信中说,自己对《众生渡》如此喜爱的原因,正是因为乔镜在其中写了一个沦落妓院、却仍痴迷于唱戏的戏子。程雅蓉并不觉得这是冒犯,反倒从这些文字中,看出了乔镜对于他们这一行当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认可。
这种尊重,不是那些戏园观众们的捧场叫好,也不是那些达官贵人们浮于表面的客套,而是对于戏曲这门古老艺术的敬意。除此之外,程雅蓉还写到,他很感谢乔镜在文中为他们这些戏子正名,他虽然唱的是旦角,但绝不是那种矫揉造作没有担当的窝囊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