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檐外蛛丝网落花(8 / 12)
也终于起了效用,接连有人暗中前来自首,呈上历年私盐账册,愿转为污点证人,只求从轻发落。
一箱箱的私盐账册被送到了方正克处。
人证、物证确凿。
殷承玉抵达天津卫一个月后,私盐案终于正式开始审理,巡盐御史方正克为此案主审官。
而殷承玉此时,则忙着另一件事——防备大沽口海寇来袭。
按照那海寇小头目的招供,他们在配合关海山完成了吓唬“麻烦”的任务之后,便会留在大沽口,方便两日后接应大批海寇登岸。
天津卫海防松懈,军队惫懒。关海山这个总兵官又带头勾结海寇,纵容海寇船只往来,致使这些海寇登岸已成常律。
他们不仅会在岸上烧杀劫掠,还会将海上运回的货物售给天津卫的商贩,由其销往各地,换取大笔银钱和物资。
因有利可图,不少商贩和当地百姓自愿成了海寇的耳目,为了防止关海山出事的消息走漏,殷承玉命人走水路自广宁卫调兵支援,撤离了整个大沽口的百姓。
如今大沽口只剩下一座空城,而城中生活的“百姓”则是兵士所扮。
只等海寇登岸。
两日后,一切都已布置妥当。
广宁卫指挥使肖同光随殷承玉一道坐镇大沽口。
“殿下确定那伙海寇今日会登岸?”
此次调兵肖同光也是冒了风险的,若不是他一向敬佩殷承玉品行,信上殷承玉又言辞恳切求援,换了旁人,没有兵部文书,他绝不会贸然同意调兵。
天津卫本身就有驻兵五六千人,更别说下头的千户所百户所等,兵力十分充足,左右又有辽东、山东护卫,便是有小波海寇,也当能自行解决。
只是殷承玉来信时说天津卫总官兵勾结海寇,数日后海寇将要登岸,卫所上下却无可信之人。为防走漏风声,只能从旁处调兵。
肖同光几经思虑,这才冒险调兵前来支援。
“不确定。”殷承玉摇摇头:“消息是从捉拿归案的小头目口中所知,孤也不确定这中间会不会有变故。但海寇猖獗已久,孤既听闻了消息,便不能置之不理。”
他拍了拍肖同光的肩膀,笑道:“肖指挥使放心,若是出了岔子,孤一肩担着就是。”
说罢他背着手上前,通过千里镜观看海面情形。
此时海面平静,并不见有船只航行迹象。
这么一等,便等到了傍晚时分,仍未见海寇踪影。